“青州学”论纲
(2010-04-13 22:54:39)
标签:
杂谈 |
“青州学”论纲
时间:2010年4月1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青州乃古九州之一,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在明代中叶青州府迁济而改为济南府之前,青州一直是古代山东的政治、文化与教育中心。百度百科“青州”条曰:“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该条“概况”云:
作为一个青州籍的历史学者,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朴素的常识:像研究徽州而有“徽学(徽州学)”[1]一样,也应该使研究青州成为一门新的专门学问,即“青州学”。
明确提出创建“青州学”,本文乃破天荒第一次。
那么,有无可能创建一门独成学术体系的“青州学”呢?答案是肯定的。其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五点依据:
第一,青州是齐鲁文化的缩影。齐鲁文化是由古典齐文化、鲁文化有机融合而成的文化集成。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出现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齐国吸收东夷文化并加以创新。因此,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与重传统、重伦理的鲁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逐渐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而形成别具一格的齐鲁文化。[2]无论是鲁国还是齐国,均属历史上的青州之地。所以,无论是研究鲁文化、齐文化抑或齐鲁文化,都离不开对古青州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群的研究。这是“青州学”理所当然成“学”的历史凭据。
第二,青州是传统儒学的镜像。儒释道是古典中华文化的缩影,其中的儒学[3]就是由青州这方热土哺育的。不管是研究传统儒学或者古典中华文化,同样都离不开对古青州历史、社会与文化与人群的研究。“青州学”之独立成“学”,乃势所必然、水到渠成。
第三,青州是书院教育传统的活化石。在源远流长的古代中国书院传统[4]中,青州占有重要地位。如今的百年名校青州一中,即是宋代著名的松林书院[5]之所在地。
第四,“青州学”属于再典型不过的区域研究范畴。与“地方史”、“方志学”等传统学问不同,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区域研究”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取向。以历史上的青州区域为方位而开创的“青州学”,将有可能在学界引领“区域研究”的新潮流、开拓“区域研究”的新气象。
第五,开展“青州学”的研究,也与时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相契合。无论对于“国学”的理解有多大差异,但“国学”显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百货铺”。“国学”的边界意识与学科独立,离不开“青州学”这样的专门学术的奠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青州学”的开创性研究呢?
万事开头难。开拓“青州学”这样一门区域性很强、一穷而白的新学科,则尤其是难上加难。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窃以为,不妨以下五个方面切入,开展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工作:
其一,组编《青州历史与文化小丛书》。在已有四卷本《青州通史》的基础上,如何按照特色鲜明的专门问题、由专家撰写深入浅出的关于青州历史与文化的小册子,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像《青州通史》这样的大部头著作,除了少数专家,一般读者是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或兴趣去啃的。若要把历史还给大众,那么,出自专家手笔、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便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在这一方面,当年由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由陈翰笙先生主编的《外国历史小丛书》,便是有口皆碑的范例。
其二,编纂《青州文库》。第一步,有系统地对历史上自古至今关于青州的研究论著加以调查,从文献学的角度,编纂书目索引、摘要,归类整理;第二步,对相关原始文献加以科学整理,对历来学术研究成果加以评估,去粗取精,分期分批,陆续编纂、出版大型文献丛书,即《青州文库》。
其三,创办“青州论坛”。以历史上的青州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群以及当今青州现代发展为主题,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举行大型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即“青州论坛”。
其四,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版专业性的学刊。就像安徽大学设有著名的“徽学研究中心”一样,青州也应该有决心创设“青州学研究中心”;就像安徽编辑、出版有《徽学》集刊一样,青州也应该创造条件,编辑、出版《青州学》集刊。
其五,有关部门特别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山东省教育厅以及在青高校、青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为推动“青州学”研究而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这不仅是雪中送炭之善举,而且是高瞻远瞩的文化大手笔,功在当世,利在千秋。
注释:
[1]百度百科“徽学”条归纳说:“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徽学业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2]详见王志民、安作璋主编:《齐鲁文化通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3]张立文等著:《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胡发贵著:《孔孟儒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王炳照著:《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卞孝萱、徐雁平著:《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松林书院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因院内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故名“矮松园”。明正德年间,更名“松林书院”。据史书记载,宋仁宗曾御赐“矮松园”五经四书一宗,并诏示各州效仿青州办学,为朝廷造就人才。明宪宗成化五年,青州知府李昂将“名宦祠”移建至此,改称“名贤祠”,以祭祀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十三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府。明正德十年,青州知府朱鉴将“乡贤堂”迁移至此,以祀王曾、石茂华等青州名士五十六人。作为古代治学、教育的文脉、哺育名儒之摇篮,松林书院一向备受青睐。状元及第、官至宰相的王曾,少时即就读于该书院。详见王立胜主编《青州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学术批评网(www.criticism.cn)首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