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先生八十华诞论文
(2010-04-13 23:36:20)
标签:
杂谈 |
《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编后记
时间:2010年3月8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学术批评网
正如书名《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所示,本书系学界中人献给北京大学教授齐文颖先生八十岁生日的“学术蛋糕”。同时,本书也是齐先生十年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美国史探研》之姊妹篇。
在美国的历史学界有这样的惯例,当一位学者(尤其是其道德文章受人敬重的学者)到七十或八十或九十岁的时候,他(她)的同行或同事或门人往往通过编纂出版专题文集这一特殊的学术形式,向这位前辈学者致敬。如美国早期史权威RichardB. Morris、Bernard Bailyn、Jack P. Greene等教授,均曾享此学术礼遇。在中国的美国史学界,这种尊重学术前辈的良好风气也在逐渐形成,并已出版过相关文集,如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同仁为祝贺杨生茂教授80岁生日而编纂的《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黄安年教授等为祝贺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90岁生日而发起编纂的《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今年适逢南开大学教授张友伦先生即将79周岁、北京大学教授齐文颖先生即将80周岁,于是张先生的得意门生李剑鸣教授与杨令侠教授组编了《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庆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齐先生的得意门生满运龙博士、陈勇教授等组编了《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
与国内其他国别史研究领域相比,中国美国史学界有一个与众不同、引人瞩目的特点,即长寿的学术老人特别多:最年长的是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97岁),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绍湘先生(95岁)、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先生(93岁)、复旦大学教授汪熙先生(9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曹德谦先生(87岁)、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先生(87岁)。这些“90后”、“80后”的前辈学者,不仅德高望重,而且老当益壮,大都退而不休,著书立说。如刘绪贻先生、汪熙先生、曹德谦先生,至今笔耕不辍,常有新著出版。这些前辈老人不仅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学术骄傲,而且也是当今中国的文化重镇。向这些学术老人表达敬意,为其编纂生日祝贺文集而作为“学术蛋糕”,既是其门人弟子的义务,也是学界同人的责任,因为这体现了学术的薪火传承、对前辈学人的感恩、对学术的敬畏与温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于运龙兄等主持编纂《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深为认同;而且,作为齐门弟子之一员,我也为能有机会协助运龙、陈勇两位师兄编纂本书而略尽绵薄,深感欣慰。因为于公而言,这体现了对师恩的感戴之情;于私而言,这也算是回报师恩的点滴努力。春晖寸草,正是齐老师改变了包括我们三人在内的当年她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所指导的历届美国史研究生的人生走向。
运龙是齐老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招收的第一个美国史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后,运龙旋即赴哈佛深造,随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师从JackP. Greene教授攻读美国早期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法律博士学位,现在是一位杰出的法律实务和法学研究的双栖高端人才,也是齐门弟子的骄傲。作为开门弟子,运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满怀深情地为本书做序,即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祝贺恩师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运龙总结道:“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在同龄人中,齐文颖教授可谓劳苦功高,功彰绩伟。”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研究生,齐文颖教授既继承了老一辈学者的博雅之学的优秀传统,又发挥了承先启后的接力棒作用。”在北京大学,齐老师一共培养了13位研究生,其中有九人留学美国,有八人在美国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中有五人现执教于美国的大学)。这些目前已进入中年的齐门弟子,活跃于中美学术界、教育界,在美国早期史、美国宪政史、中美关系史等领域大有作为。“从学术传承的意义上,没有齐老师及其谆谆教导与悉心培养,就没有我以及我的师弟、师妹的学术生命。”第二,齐老师在积极推动中外史学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为中美史学界的深度交流与友好合作架起了桥梁:一是邀请著名美国史学家来北大讲学,二是推荐学生赴美深造,三是主持翻译美国学者的著作。第三,在学术领域方面,齐老师率先开拓美国早期史、早期中美关系史和妇女史等前沿课题的研究。特别是敢于开风气之先,“致力于美国早期史的学科建设,把殖民时期、美国革命时期和制宪时代打通,从而使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启了中国学者系统研究17-18世纪英属北美历史的先河”。我本人完全赞同运龙的这些平实之说。知师莫如弟子,这也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知人之论。
本书正文分为“美国早期史”、“美国宪政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历史进程”、“中美关系史与中国史”五大部分。文章作者除斯蒂夫教授、黄安年教授、李世洞教授以及任东来、李剑鸣、王希、黄卫峰教授等友人外,其余作者均是齐老师的学生以及她的学生的学生。若按学术辈份,济济一堂的本书作者,可谓三代共著一书;若按年龄而论,大致可以说是“四世同堂”(正在读高二的我的儿子杨肯,特别佩服齐奶奶的大家风范,也为本书贡献了一篇习作)。
上述五大部分,主题相对集中,论题相对专门,论说相对新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收入“美国早期史”、“美国宪政史”和“美国社会史”的部分文章,是我在北师大历史系和政法大学法学院指导的美国史、美国宪政史方向的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如《出版、党争与自由——1735年纽约曾格案初探》(苏麓垒)、《1776年<弗吉尼亚宪法>研究》(王银宏)、《<邦联条例>初探》(胡秋红)、《<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批准史论》(禇乐平)、《联邦最高法院与美国政治——以联邦最高法院有关禁酒修正案的违宪审查为例》(曹玥)、〈19世纪美国妇女禁酒运动及其影响——妇女基督教禁酒联合会个案研究》(周辉荣)、《论马尔科姆•X的思想及其转变》(于展)等。这些论文所涉及的主题都是以前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但又在美国历史进程中有过一定影响或重要影响的问题。这些比我更年轻的学子,“初生牛犊不怕虎”,从系统研读基本文献和已有论著成果入手,融会贯通,心领神会,在充分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推陈出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可以是学术生命力的强劲体现,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活哲理在学术上的反映。更重要的是,这些课题也是齐老师多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由齐老师开拓的学术新边疆,正在由她的学生以及她的学生的学生进一步开疆拓土,深入垦殖。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学术有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脉相承。
作为答谢师恩的“学术蛋糕”,本书之编纂凝聚了齐门弟子的共同努力与劳作。除三位编者筹划召集外,其他弟子也积极响应,众手捧柴。为襄助本书出版,满运龙、陈勇、杨玉圣、叶霖等齐氏门生自告奋勇,提供了印制本书所需的经费,终使本书不负众望,如期面世。
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本书特别增加了英文书名和篇名,陈勇师兄负责全部篇名的英文翻译,并经相关作者寓目、讨论和首肯。其间,陆丹尼博士、李剑鸣教授、王希教授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与建议,特别是丹尼以她特有的女性学者的细心、认真和严谨,对于若干翻译细节及时纠谬匡正,尤为令人感动。当然,若英译书名和篇名仍有不确之处,当由吾等编辑者承担责任。
负责本书繁重的排版事宜的是友人贺维彤、赵晓青。于展、孙洁琼、芦哲伟、王银宏、殷鑫、彭磊、吴永刚、梁恒、兰教材等协助校对清样。白大杰先生、维彤在本书印制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劳动。这些朋友高校、细致、耐心的工作,保障了本书品质。本书照片主要由齐文颖老师提供。黄安年教授为本书提供了四辐照片,有数张精彩照片系白大杰先生拍摄,特此说明并致谢。
蒙《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社长、主编赵虹先生牵线搭桥,本书终于有机会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里不能不特别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董宝生先生的慷慨支持。赵虹、宝生兄的深情厚谊,感天动地。河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马千海先生、副总编辑李剑霞女士也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在这里,我还要代表运龙、陈勇两位师兄,对本书所有作者特别是师辈学者B.斯蒂夫教授、李世洞教授、黄安年教授以及同辈友人任东来教授、李剑鸣教授、牛大勇教授、王希教授、黄卫峰教授惠赐文稿,表达由衷的谢忱。友人李万生博士代齐门弟子为齐文颖老师八十岁生日书写“学高为师身正为帆”条幅,李剑鸣教授应邀为本书题写书名,谨此特别致谢。
“吾爱吾师”。这是运龙兄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祝贺恩师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一文中的结束语,也是整篇“序”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可谓高人高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吾等齐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共同心声呢?
最后,作为齐门弟子之一员,笔者谨此恭祝恩师齐文颖先生八十华诞,生日快乐!
2010年3月6日 凌晨
于昌平富泉寒舍
(《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满运龙、陈勇、杨玉圣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学术批评网(www.criticism.cn)发布2010年3月8日
时间:2010年3月8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 来源:学术批评网
正如书名《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所示,本书系学界中人献给北京大学教授齐文颖先生八十岁生日的“学术蛋糕”。同时,本书也是齐先生十年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美国史探研》之姊妹篇。
在美国的历史学界有这样的惯例,当一位学者(尤其是其道德文章受人敬重的学者)到七十或八十或九十岁的时候,他(她)的同行或同事或门人往往通过编纂出版专题文集这一特殊的学术形式,向这位前辈学者致敬。如美国早期史权威Richard
与国内其他国别史研究领域相比,中国美国史学界有一个与众不同、引人瞩目的特点,即长寿的学术老人特别多:最年长的是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97岁),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绍湘先生(95岁)、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先生(93岁)、复旦大学教授汪熙先生(9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曹德谦先生(87岁)、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先生(87岁)。这些“90后”、“80后”的前辈学者,不仅德高望重,而且老当益壮,大都退而不休,著书立说。如刘绪贻先生、汪熙先生、曹德谦先生,至今笔耕不辍,常有新著出版。这些前辈老人不仅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学术骄傲,而且也是当今中国的文化重镇。向这些学术老人表达敬意,为其编纂生日祝贺文集而作为“学术蛋糕”,既是其门人弟子的义务,也是学界同人的责任,因为这体现了学术的薪火传承、对前辈学人的感恩、对学术的敬畏与温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于运龙兄等主持编纂《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深为认同;而且,作为齐门弟子之一员,我也为能有机会协助运龙、陈勇两位师兄编纂本书而略尽绵薄,深感欣慰。因为于公而言,这体现了对师恩的感戴之情;于私而言,这也算是回报师恩的点滴努力。春晖寸草,正是齐老师改变了包括我们三人在内的当年她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所指导的历届美国史研究生的人生走向。
运龙是齐老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招收的第一个美国史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后,运龙旋即赴哈佛深造,随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师从Jack
本书正文分为“美国早期史”、“美国宪政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历史进程”、“中美关系史与中国史”五大部分。文章作者除斯蒂夫教授、黄安年教授、李世洞教授以及任东来、李剑鸣、王希、黄卫峰教授等友人外,其余作者均是齐老师的学生以及她的学生的学生。若按学术辈份,济济一堂的本书作者,可谓三代共著一书;若按年龄而论,大致可以说是“四世同堂”(正在读高二的我的儿子杨肯,特别佩服齐奶奶的大家风范,也为本书贡献了一篇习作)。
上述五大部分,主题相对集中,论题相对专门,论说相对新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收入“美国早期史”、“美国宪政史”和“美国社会史”的部分文章,是我在北师大历史系和政法大学法学院指导的美国史、美国宪政史方向的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如《出版、党争与自由——1735年纽约曾格案初探》(苏麓垒)、《1776年<弗吉尼亚宪法>研究》(王银宏)、《
作为答谢师恩的“学术蛋糕”,本书之编纂凝聚了齐门弟子的共同努力与劳作。除三位编者筹划召集外,其他弟子也积极响应,众手捧柴。为襄助本书出版,满运龙、陈勇、杨玉圣、叶霖等齐氏门生自告奋勇,提供了印制本书所需的经费,终使本书不负众望,如期面世。
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本书特别增加了英文书名和篇名,陈勇师兄负责全部篇名的英文翻译,并经相关作者寓目、讨论和首肯。其间,陆丹尼博士、李剑鸣教授、王希教授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与建议,特别是丹尼以她特有的女性学者的细心、认真和严谨,对于若干翻译细节及时纠谬匡正,尤为令人感动。当然,若英译书名和篇名仍有不确之处,当由吾等编辑者承担责任。
负责本书繁重的排版事宜的是友人贺维彤、赵晓青。于展、孙洁琼、芦哲伟、王银宏、殷鑫、彭磊、吴永刚、梁恒、兰教材等协助校对清样。白大杰先生、维彤在本书印制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劳动。这些朋友高校、细致、耐心的工作,保障了本书品质。本书照片主要由齐文颖老师提供。黄安年教授为本书提供了四辐照片,有数张精彩照片系白大杰先生拍摄,特此说明并致谢。
蒙《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社长、主编赵虹先生牵线搭桥,本书终于有机会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里不能不特别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董宝生先生的慷慨支持。赵虹、宝生兄的深情厚谊,感天动地。河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马千海先生、副总编辑李剑霞女士也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在这里,我还要代表运龙、陈勇两位师兄,对本书所有作者特别是师辈学者B.斯蒂夫教授、李世洞教授、黄安年教授以及同辈友人任东来教授、李剑鸣教授、牛大勇教授、王希教授、黄卫峰教授惠赐文稿,表达由衷的谢忱。友人李万生博士代齐门弟子为齐文颖老师八十岁生日书写“学高为师
“吾爱吾师”。这是运龙兄在《学高为师
最后,作为齐门弟子之一员,笔者谨此恭祝恩师齐文颖先生八十华诞,生日快乐!
(《美国史探研(续编)——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满运龙、陈勇、杨玉圣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学术批评网(www.criticism.cn)发布
前一篇:“青州学”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