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北京“八校八院辩论邀请赛”决赛现场的点评

(2008-12-22 21:26:44)
标签:

文化

辩手•辩题与辩论——在北京“八校八院辩论邀请赛”决赛现场的点评
时间:2008年12月2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首先祝贺首都经贸大学辩论队和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辩论队顺利进入本场辩论赛的决赛!无论随后宣布的最后结果为何,反正至少一个将是本场辩论赛的冠军,另一个是亚军,都是值得祝贺的!

在本场辩论赛之前,来自政法大学的两支辩论队还为我们做了一场题为“看淡历史是种逃避还是种超越”的表演赛。因为是表演赛,也就没有所谓胜负的压力,故双方潇洒自如。鉴于法大并无历史学科的专业,考虑到绝大多数辩手在大学里并没有学过历史专业类的课程,因而这场表演赛之以“历史”为主题,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学历史、教历史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当然,话说回来,大家毕竟不是学历史的,大概又很少查阅历史学家的论著,因而辩论过程中还有不少似是而非之处。比如,辩题中的关键词之一是“历史”,但双方更多的是围绕着所谓的“历史问题”唇枪舌剑,但众所周知,“历史”与“历史问题”显然既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问题。再如,辩题设计大概也有问题,什么叫“看淡历史”?我就一直既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听明白。事实上,八位辩手尽管针锋相对,费了九牛二虎之大力,但也一直没有说明白。为什么?因为“看淡历史”这一说法本身就不是一个规范的历史学的说法,因而只能是一个边界模糊的“筐子”:什么也可以往里面装,但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这又多少说明没有史学专业的法大在面临一个小小的学科陷阱时而表现出来的尴尬,尽管这只是一场辩论赛,而且是表演赛。

让我们把话题再回到本场辩论赛的决赛。我们五位评委——其中三位是来自政法大学的教师,两位是来自校外的律师——分别属于60后、70后、80后三个不同年龄时段的人。能够有机会担任“八校八院辩论邀请赛”决赛的评委,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五位此前素不相识,现场缺乏沟通。为了体现本场辩论赛决赛结果的公正与公平,我们在投票之前约定:互不协商;独立打分;也不搞平衡(即不排除最佳辩手与冠军花落一家的可能性)。因此,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五位评委至今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个队将获得本场辩论赛的冠军、哪位选手将获得本场辩论赛的最佳辩手。这两个秘密将由本场辩论赛的主席揭晓。

在主席揭晓上述两个秘密之前,受评委委托,我就本场辩论赛简单做几点评论:

第一,今天参加辩论赛决赛的八位辩手都是清一色的大一新生——各自分别是三个女生、一个男生,可谓“六朵金花、两个‘党代表’”,非常年轻,也非常有活力。无论是语言表达、逻辑论证、仪表风貌,都给人朝气蓬勃、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尽管今天的辩题的关键词“影视作品”属于艺术领域,各位辩手均非科班出身,但能表现出相当专业化的水准,令人欣慰。

第二,也许正因为是新生,在辩论技巧或经验上,也还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

不少辩手在陈辞、总结、甚至是自由辩论阶段,喜欢拿着现成的稿子念或者朗诵,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既然是辩论赛,就理应是口语式的现场论辩;现成的稿子是书面语言,即便琅琅上口,但也往往给人一种生硬或做作的感觉:为什么我们一般不怎么喜欢领导人做的工作报告?因为他在照着现成的书面稿念!为什么我们大都不喜欢CCTV的新闻联播,因为新闻联播除了几乎没有真正的新闻外,还因为播音员不是“播音”,而是在朗诵,都不是说“人话”(我们普通人日常讲话的方式)。我注意到反方四辩刚才在总结发言时连续说了三次“因此”,那是因为他找卡片找不了,险些卡壳。相形之下,正方四辩在总结陈辞时,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因为她不是照稿子念。何况,在辩论赛这样灵活多变的场合,一旦不能脱稿,也就难以随机应变。

辩论赛是比赛,也是友好交流,因此辩手在辩论时最好能正视对方辩友,同时兼顾观众、评委和提示屏。除了正方三辩在举例时说了“……睡觉一直睡到与世长辞”一语外,整场辩论比赛可谓文明礼貌,融洽祥和。

有的辩手,如反方二辩,其语速之快,令人“耳不暇接”。因为时间关系,辩论语言的特色之一是不能太漫,更不能吞吞吐吐,但也不能太快,因为欲速则不达。

有的辩手,如正方二辩,身体语言略嫌夸张,过犹不及。

反方虽非法学专业学生,但也可能受法大校园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法律思维的痕迹,即喜欢找对方的漏洞。比如,正方为了论证“成功的影视作品”应该拍续集,举出《华盛顿邮报》的统计数据作为强有力的论据,但反方既拿不出这样的数据证伪对方,也拿不出类似的数据证实其主张,而只是反复强调续集“过度商业化”、“艺术价值不断异化”、“粗制滥造”、“不堪入目”等定性之论,反倒给人以“强词夺理”的印象。

顺便说一句:本场辩论赛决赛是在法大进行,但我觉得反方可能感觉不到“主场优势”的氛围。可能是由于周末同学休息了,可能是因为广而告之不够,总之来旁听这场精彩的辩论赛决赛的人很少,现场气氛冷清,至少不够热烈。这可能是本场比赛令人遗憾之处。


第三,“成功的影视作品应不应该拍续集”?这是一个问题,不仅是艺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和体制问题。

在中国,就像学者们喜欢一本书一个书名、不断地写书、以“著作等身”为追求一样,制片人、导演和演员也往往是一部影视作品接一部作品地拍新片。就像我们常说的“黑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一样,这种情形很难形成品牌形象,也缺乏品牌意识。好莱钨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生产影视作品,美国是世界上生产影视大片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产权发达的国度,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而品牌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若能因势利导,再成功拍摄续集,当然也就能发挥正方所说的“1+1﹥2”的加长效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到如下成语: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究竟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具体到“成功的影视作品”究竟“应不应该拍续集”这一具体话题,依我看,关键还是看在一种什么文化和体制下由什么样的制片人、导演去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笼而统之、一概而论。

(说明:这是作者2008年11月30日下午在“八校八院辩论赛”决赛现场做的现场评论。该决赛的辩题是“成功的影视作品应不应该拍续集”。比赛结果:正方首都经贸大学代表队获得冠军,反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辩论队获得亚军;正方二辩李洋同学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2008年12月2日 上午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8年12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