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玉圣
杨玉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82
  • 关注人气: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创办“中国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初步建议

(2008-12-22 21:32:53)
标签:

教育

关于创办“中国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初步建议——我观法大(之八)
时间:2008年12月21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为什么要创办“中国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法大附中”)呢?

一、这是法大“人才强校”战略的需要

“人才强校”,要落到实处,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讲,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要吸引人才(引进人才),二是要留住人才。以法大声名日隆的品牌,吸引(引进)人才并不难。最近几年来的事实,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问题是,如何解决法大中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具体地说,即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事关能否留住人才的当务之急。

二、解决中青年教师后顾之忧的根本之策是创办法大附中

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单就教师个体的努力而言,代价甚高,效果未必良好。以学院路校区为例,附近没有特别好的中学(北师大二附中及其初中部——三帆中学位于西城区,人大附中吸纳不了如此众多的法大子弟)。就昌平校区而言,放眼整个昌平,基础教育乏善可陈(据说高考升学率最高的昌平一中,也只是在50%左右)。因此,无论是就哪个校区来说,法大中青年教师的子女教育问题(尤其是初中和高中),已成为老师们最大的后顾之忧。

有的老师,为了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只好斥巨资在城里购房,或者为了让孩子在城里受教育,只好在昌平-城里之间往返奔波,疲于奔命。这实际上是法大两地办学之后老师们因孩子受教育而开辟的“第三战场”,无论是钱财投入还是时间成本,均异常高昂。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合作办学(一般是根据事先约定,由我方每年赞助对方一定数额的现金、对方优先录取本校教师子女),这可以解燃眉之急,即能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法大附中是法大品牌的拓展和延伸

创办法大附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而且也还可以从基础教育、社会形象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法大已有的品牌效应。

作为京城名牌大学,从北大、清华到人大、师大,没有不办附中的,而且没有不大获成功的。因为这两者在若即若离之间,还保持着一种相得益彰、互动多赢的利益格局。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人大附中和人大形成的多赢格局。就法大而言,也完全可以发展出类似的格局。其社会影响的品牌效应,可能是“硬广告”难以企及的。

四、创办法大附中的条件基本成熟

沿八达岭一线,从华北电力大学往北,经沙河高教园区(外交学院、财经大学、北师大、北航等),到昌平县城的法大、石油大学、化工大学,如此高校密集,仅次于海淀的中关村和学院路地区。但是,与海淀基础教育发达、名校(初中、高中)云集相比,这里却没有像样的初中、高中。也就是说,中青年教师子女教育问题这一后顾之忧,不仅是法大的问题,而且也是这些北迁高校已经或即将面临的共同问题。创办、办好法大附中,体现了这些高校的共同需求。

五、办法大附中前景可望乐观

只要昌平区政府(教委)给予政策支持和配合,通过采取改造某一所学校为法大附中的变通途径,即可走出第一步。

第二步,按照新的管理模式,重新整合师资和管理队伍,采取“民办国有”的新模式,实现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与发展。

第三步,在优先满足法大子女入学(初中)的前提下,通过与石油大学、化工大学的有效合作,使法大附中成为昌平基础教育(初中、高中)的旗舰。因为有初中、高中,又以三所大学的教师子女做基础,可以想见,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成功比率将在3-5年内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中考:98-100%;高考90-95%)。若此,“法大附中”的社会影响力,就将如“人大附中”于人大而言一样,成为法大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

因为地处北京,师资力量将得到足够的保障,尤其是北师大、首都师大的研究生,任可挑选。原改制前的学校师资,留用者或进修或换岗,不合用者按有关规定提前退休。北京还有相当一批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也可以发挥余热。

法大附中,乃新学校,“一穷而白”,由此也可以做出一些新尝试、新试验,完全有可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开辟一新局面。

当然,任何一件有意义的重大事情,都还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我本人虽然本科是学师范的、研究生毕业后又在师大工作过十五年,但毕竟没有从事过中学教育。因此,也就难免纸上谈兵,甚至站着说话不腰疼。

2007年7月12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8年12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