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 授业 解惑——在吴量福先生学术研究方法论讲座
(2008-10-17 00:04:44)
标签:
杂谈 |
非常感谢吴量福先生的讲座!
吴先生此次是应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邀请来国内讲学的。在前天下午和今天晚上,吴先生放弃休息,每次从城里往返奔波几乎近三个小时,来到偏僻的昌平,前天做的是“多元化的美国政治文化和地方政治”讲座,今天是做的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也难,也不难”的学术讲座,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我们要感谢吴先生!
前天中午我到前门建国饭店接吴先生,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是,三年多以前我们就已经有书信联系了。用吴先生自己的话说,他“虽然人在海外,但十分关心国内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为此从芝加哥传来他的《从例文看学术论文撰写方法问题》,于2005年6月27日首发于学术批评网(后以《善意的批评
顺便说一句,吴先生的文章发布后,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编审郑东先生还专门写了《欢呼吴量福博士为学术规范做善事》,赞扬吴先生作为一位旅居海外的美籍华人学者,“对祖国大陆的学术发展所怀有的忧思和诚义之心却丝毫不亚于大陆的学术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认为吴先生找到了一种便于操作的解决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问题的新途径
本来今天请吴先生做“政治学实证性定量研究的规范与方法”的讲座,这也是吴先生在其不久前出版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一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吴先生将讲座调整为关于学术方法论的“也难,也不难”,其实是更适合今天听讲的各位的兴趣(前一个题目有些过于专门化)。吴先生从学术理念、学术研究过程、学术论文写作入手,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学术研究方法论课,几乎是我们整个学期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的缩影。听了今天吴先生的讲座,可以不用来听今后我的课了。
吴先生首先为我们正本清源,厘清了学术论文与政策分析、工作报告的区别,还学术研究、学术论文以本原,这和我一直主张的“让学术回归学术”可谓异曲同工。按照吴先生的观点,包括以前我在课上介绍的清华李伯重教授《论学术与学术标准》的见解,现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所谓论文,百分八九十不是学术论文。这些所谓的论文,除了数量统计、评职称、评奖等功利意义外,几乎没有对知识增长和学术发展的任何贡献,反倒使得学术泡沫、学术浮躁、学术异化。这些所谓的论文,既没有命题,也没有问题意识,而是伪命题或者假问题。吴先生的讲座,为我们指出了学术研究的正途,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从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入手,立足于问题意识和命题,遵守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尤其是引证规范),有所发明,有所贡献。
吴先生今天还给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如“读教授的文章”、“多问老师”等等。这确实是大学生学习的良法。只是,效果未必好。比如读教授的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在内),也许未必有多少真正的收获,反倒生发一些失望的情绪。因此,我的补充建议是博览群书,尤其是读经典文献和名家名著,这也许是大学生活中最富有核心意义的部分。至于“多问教师”,在目前教师普遍缺乏办公条件的情况下,大约也只能通过e-mail这样的笔谈方式。
吴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美籍华人学者。他在美国从政之余,也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特别关注中国的学术建设。吴先生之写作上述《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美国社会的犄角旮旯》(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运作、决策、信息与应急管理:美国地方政府管理实例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书,发表《善意的批评
(根据2008年10月10日晚上在吴量福先生讲座后的现场评论整理而成)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