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一个湖光塔影的新法大校园——我观法大(
(2008-10-17 00:03:00)
标签:
杂谈 |
为中国政法大学争取建设一块新校园,一直是徐显明教授就任法大校长以来的最大的心愿之一(另一个心愿,可能是人权入宪,据称曾有“人权不入宪,死不瞑目”之说)。现在已是徐校长的第二任期了(按惯例,很难有过了两任任期而继续留任者,除非到另一所高校高就)。新校园的建设似乎仍是一个未了之梦,故徐校长一度退而求其次,提出要建设一个“小而美”的校园建设新理念。
最近,沧海上又有帖子传出在小汤山为法大划拨新校园的传闻(http://bbs.canghai.org/thread-171027-1-1.html),又有关于“政法家属院后面那么大块空地给部队做练车场长草,怎么不给政法”的帖子(http://bbs.canghai.org/thread-171034-1-2.html),还有“东关往东不是有地吗怎么不给政法?”(http://bbs.canghai.org/thread-171030-1-2.html)的疑问。从上述帖子及其跟帖来看,法大的学子及校友们确实是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及未来发展走向的。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一方面,似乎很少听到近千名法大在编教师尤其是两百多位教授的声音。我虽然迄今依旧厕身于法大教师名册,但始终是边缘性的小人物,故而无论发言与否,均无足轻重。本着“瞎操心”的立场,尽管“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于是,我也想提出一点建议,故作引玉之砖。
首先,我认为应尊重历史和现状,不必一定要将法大搬离昌平城区。
昌平与法大,或者说法大与昌平,经过二十余年的磨合,已彼此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特殊关系。尽管还有石油大学、化工大学也落户昌平,但这是两所地道的工科大学,若无政法大学,单靠这两所工科大学是很难成就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的。昌平之区别于其他郊区县城(区),其主要特点就在于有上述三所大学(特别是政法大学)。因为有这三所大学,所以昌平的人文氛围、文化环境、人口素质可谓得天独厚,成为北京市仅次于海淀区之后的第二个大学最密集的区域(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农学院,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往北,经沙河高教园区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外交学院,到昌平城区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离开了这些名牌大学,昌平就不复是昌平了(而很可能是像丰台、大兴、平谷这样的区/县了)。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主校区之所在,法大-昌平可谓血肉相连。建设一个大学,从修路、盖楼、种树、养花到有人气,尤其是学生的认同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无数的法大学子,从位于昌平府学路27号的这块袖珍校区走出,在这里经历了充满酸甜苦辣的四年青春岁月,包括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成长的喜悦与烦恼。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有一天这里不复是法大学子的母校所在地,我不知道从这里走出的法大学子到哪里去寻求其青春留痕的精神家园!固然,校园很小,而且也很破,但正如“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的俗言所说的道理一样,没有一个法大学子会因为这个校园的小而破而不认同这个精神家园的。
我之主张法大不搬离目前的校区,还因为(即使找不到新的校园)目前的昌平校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还可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我曾在一个跟帖中表达过类似的看法,现转载如下:“依我看,像政法大学这样的学校应当是适度规模发展,未必一定是大校园,关键是搞好校园建设规划,合理开发现有校园。比如,在昌平园区,单是在教学区院内,为什么还新盖两(三)层的新楼?如果把西南、东南两个三角地,分别盖成15-18层的国际交流中心(其中一层出租,其余对外营业)、科研大楼(从讲师开始,每位教师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另择地盖新的学校医院楼,将目前的医院占地改造为10-12层高的学生宿舍。将办公楼和教学楼内的教学机构统统搬到科研大楼,将办公楼改造为教学楼(在西北角起一座办公大楼)、教学楼一律还原为教学区。将目前的国际交流中心变更为法律硕士学生宿舍、中欧法学院学生宿舍。看看纪宝成教授做人民大学校长后对人大校园的规划,就知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事了。”(http://bbs.canghai.org/thread-171027-2-1.html)
其次,如果不是非要追求2000亩的耕地作为法大的新校园的话(而事实证明,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首善之区”,这也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奢望)。那么,与其好高骛远、贪大求多,远不如退而结网、就地取材:在我看来,位于东关环岛东南角的当地人所称的沙石场,就是一个绝好的大学校区。
最近一两年,只要是人在昌平,只要天不下雨(或雪)、不刮大风,我常常从位于科技园区的寒舍到沙石场散步(沙石场的北大门上有“畅春园”三字遒劲苍凉的大字,花了一个多亿的新大桥已跨沙石场而越并成为昌平的现代新景观)。沙石场,以出产优质的沙子著称,前任北京市委陈姓书记,当初在做昌平县长时,曾一度想把这片沙场挖成北京最大的人工湖(记得2002年夏天买房时,售楼处的工作人员还说这片水域将成为奥运水上训练场所之一)。后来因其到北京市政府高就市长,也就成了半拉子工程。即便如此,如今的水面,至少也有8-10个未名湖那么大。而且,除了稀稀拉拉的老昌平人休闲地垂钓外,几乎很少看到游人。无论是春天、夏天还是秋天,这里都是都市边缘中的人们的最佳去处。
从现在新修的大桥望去,到处是郁郁葱葱:湖水,树林,野花,杂草,荷花,牛羊,还有骆驼,野鹤,白天鹅;南、北、西三面环山。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如此“现代桃花园”般的景致,少说一千余亩。若建成政法大学的新校园,我真不知道北京乃至全国还有哪个大学校园堪可媲美?
不久前,我陪好友赵法生博士到沙石场一游。法生是我青州一中(益都一中)文科班时的老同学,曾一度高就山东省政府的“钱袋子”——鲁信投资集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因而对投资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当我提及实在不明白法大为何不就地取材拿下这片荒芜而生机勃勃的美丽的野地时,法生连连感叹此乃天然的投资胜地。因为不是耕地而是沙地,所以拿下使用权相对容易得多;因为是一个村子的沙场所在地,所以只要取得昌平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估计就可以取得用地;因为上面没有任何房屋建筑,因此几乎不存在征地时往往最棘手的拆迁问题;因为已有道路等基础设施,而且距离府学路27号校区不过两公里路程,因此倘以此为新校园,将是法大最经济、最理想的选择。
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就地取材、在近在咫尺的昌平校区附近再建设一个风景如画、湖光塔影的法大新校园呢?
期望显明校长忙中偷闲,拿出两个小时,带上学校的有关负责同志,徒步到沙石场走一趟,看看能否找到感觉?
期望法大的学子,步显明校长之后尘,沿着校长走过的路子,也到沙石场走走,看看这块可能的未来的法大校园,是否是理想的读书、思想、恋爱的天堂?
据说,开发沙石场附近的世涛天朗小区的开发商也已看上了沙石场的巨大开发前景,正在千方百计把这片千亩沙地建设为该小区的二期工程……
不知道显明校长逛沧海否?也不知道校长能看到这个专门写给他的帖子否?……
2008年8月15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