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杨玉圣:平庸人生 人生如梦——2007年个人纪事
时间:2008年1月21日 作者:杨玉圣
来源:学术批评网
题记:
与最近的其他年份相比,已经过去的2007年,我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格外忙碌,而且身心疲惫。
教学、科研,乏善可陈。上半年,开设了“美国宪政史”和“美国历史与文化”这两门选修课,但因为参加别的工作,故授课时间被分割。下半年,几乎是围着《学报》团团转。
法大本来有一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因为有新的刊号,故新办《中国政法大学学报》。要办《学报》的事儿,几年前就知道了。4月份,当从不同的渠道问我是否有兴趣做《学报》副主编的时候,我均一一回绝。这倒不是我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多少还有些自知之明。未料6月9日出差一回来,保生校长和李德顺主编即屈尊设宴款待,情真意切,在受宠若惊之余,终于心软,入了伙。《学报》初创,一穷二白,困难重重。从刊物定位、栏目设计到编委构成、封面设计等等,都得有全新的格局。尽管其间有激烈争论,尽管办公条件糟糕透顶,但靠了学界师友的襄助和编辑部同人的集体智慧,到9月份,新《学报》如期问世。随后是10月份的“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创刊号首发式”,名家云集,高论迭出,声名远播。《学报》舞台不大,人数不多(除兼职的主编、副主编外,另有三个专任编辑)。我本是这个很小的舞台的一个配角,但角色错位了,不仅干得太多,而且管得太多。因此,善始但不能善终,也就是注定的结局了。
无独有偶。10月份,还辞掉了所在小区的首届业委会常务副主任。当初从筹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到主持业委会工作,从选聘新物业到代表业委会进行马拉松式的绝望诉讼,既有理解、友谊和互助,也有误会、攻击和报复,备尝业主维权、社区自治的酸甜苦辣。经过艰难困苦、万般无奈之后,终于打赢了两个“持久战”:一是换了新的物业(尚未交接完毕),二是赢了业委会的诉讼(尚未完全执行)。现在,该撤退了。从实践到理论,办社区自治研究中心,开“社区自治研究”课,知行合一。社区自治,除了实践,启蒙同样重要。
10月到南昌和长沙,11月到济南,12月到宁沪杭,游学,会友,乐不可支。《明月下的湘江——赣湘行记》和《师恩
到了岁末年尾,12月11日,因了沈木珠教授夫妇在南京先是对学术批评网后是对本人的起诉,我不仅分别成了李世洞教授做第一被告的案子中的第二被告和李教授的第二代理人,而且还成了案由基本相同的另一个案子的第一被告。于是,同一天,在同一个法院,以三重身份,应诉两个案子,也就成为07年的独特法律经验。
这个匪夷所思的案子——已有网友提议命名为“沈木珠教授夫妇诉讼门事件”,究竟将怎样收场,天知道。就个人而言,虽说应诉费时费钱费神,但既然有幸执教法学院,那么打打官司,权当是法律实践补课,未尝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此案而涂鸦的《就沈木珠教授夫妇案答客问》(系列),凡十篇,三万言,喜怒笑骂,哭笑不得。光说不练,或者不说也不练,也不对。
有个插曲:某君自视聪明过人,化名“一声吼”,以正人君子样,抛出《飘忽不定的杨玉圣,能不能讲究些“规范”?》,借沈案落井下石,恩将仇报,卖友求荣。这给人到中年的我,上了人生教育最深刻的一课。
好事,力求更好;坏事,不要更糟。这是自己有感于三哥中年而逝的另一个人生感悟。
本色书生,回归书斋,读书沉潜,乐在其中。这或许是最好的退路。
顿悟。释然。挺好。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