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世洞: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就《现代快报》的歪曲性报道给该报记者田雪

(2007-11-17 01:00:47)
标签:

人文/历史

 

李世洞: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就《现代快报》的歪曲性报道给该报记者田雪亭的公开信


李世洞(武汉大学教授)


田雪亭先生:

收到贵刊发来的通讯稿。对该稿最后一句关于我的回复的报道我有意见。先说事实:你第一次打电话约谈时,因为我听力问题,不好交流,建议你来电子邮件。你第一次写来的信时间是19:02:05(我当时正在吃饭),吃过饭后立即打开电脑看来信,并于19:35:15 给你回信说:希望你能提出具体问题,我好回答。你于20:29:36 来信,提了三个问题。我立刻认真考虑并草拟回信,于21:50:15 将回答发过去了(其间你几次电话催促)。你们的报道怎么能说“截至昨晚10点钟记者发稿时,李世洞教授的回复还是没有发过来”?这当中还有差不多10分钟的时间你为什么不去计算?这能算实事求是的态度吗?要知道对如此敏感的问题的报道,在时间上应该精确计算的,否则就会给有关方面带来不应有的复面影响。像目前的这种报道,肯定会给读者一种“我不负责任故意拖延的印象”。这不太合适。你们提那三个问题就花了近一个小时,我回复你们的内容显然比你们提的问题要多而且更需要反复考虑,即使这也才花了一个小时多一点。还有,我已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积极配合你们的报道,甚至耽误休息时间赶工来认真回复你们的问题,你们怎么不考虑这一情况,在报道中写出这样的话?这不得不使我感到很遗憾。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就是看到在反对学术腐败、批评学术不端的过程中,常发现有些被批评者自觉不自觉地喜欢在对方的动机上做文章来为自己辩护,而不是从事实和法律法规上对批评者进行反批评。因此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完全是对这一学术现象的评论,根本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和著作。在评论中自然要举例说明,于是就举了“抓动机不纯”的三个例子。只要客观地来看这篇文章,就很容易看到它完全不是针对具体人和著作的。就是有关沈、周两先生的例子,如我在《从一份要求赔礼道歉”的“最后通牒”说起——兼答沈木珠院长、张仲春教授》(学术批评网11月8日)所说的:“也不是针对沈、张二位,而是针对储、许两先生信函中的观点即不要以“动机不纯”作为为自己辩护的手段。”你们去读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已在11月8日的文中明确表示“过而改之……”一文没有任何侵犯两先生名誉的事实,既然无此事实也就谈不上“效果”。

关于第三个问题,提出诉讼是他们的权利,但我认为他们缺乏事实,也没有法律依据。

请你们成稿后给我看一遍。我今晚不睡觉也要看你们的定稿。
                                              

2007年11月13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7年11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