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矍铄如松:曹德谦先生印象
时间:2007年7月24日
作者:张静(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生)
来源:学术批评网
由于杨玉圣老师的指引,我们25名同学有幸跟随曹德谦老先生学习英美报刊阅读与翻译,组成了一个新的临时班级。
我更愿意称他为“先生”,而不仅仅是“老师”。84岁高龄的老先生一生坎坷的经历:重庆燕京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联合国的翻译工作以及新华社的工作等,足以让我辈望洋兴叹,我就是带着仰望的崇敬报名参加英美报刊阅读与翻译的研修班的。老师义务讲学,没有考试学分之类的限制,同学们学习也是仅凭兴趣。
第一次见面会上,老先生就先声明:我给大家上课不是因为什么崇高的精神,就是为了个人的entertainment
“查字典是学习翻译的唯一方法”,曹先生在课堂上总是这么反复的强调。不管谁问他翻译的方法、捷径,他也就这一句:“要查字典,以字典为友”,然后他会举出一大堆的例子来说明查字典的重要性。翻译真是个苦活儿,我们在课上不断地翻字典,一句一句的译,每次都只能做完文章的一半就要交了,第二周发下来的作业里就有先生用红笔一句一句批改的痕迹……上大学以来,还从没有收到过老师亲自批改的作业,这甚是让同学们感慨——曹先生真是位敬业的老人家!
谦虚而严谨,或许是先生那个时代的学者们特有的品质吧。只要同学一发言,先生便会走进跟前侧耳倾听,不时地点点头,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听觉有碍,但更多的我想是因为对同学发自肺腑的尊重。对于同学们的提问,先生要是有不熟悉的,他会反复强调:“这个我不太了解,我想应该是……吧,但我不确定”,对于没有涉猎到的,他会非常诚恳地说“这个我不知道,你还是回去查一下吧”;以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样“国宝级”的学者,都是通过别人的文字来了解,现在才是感受到真正学者的风范。
时间很快,短短六周的课程结束了。结课的那天刚好轮到我去接送先生,中午大家一起在全聚德吃烤鸭。看着老先生双手捧着面饼包着的鸭肉,大口大口香滋滋地吃着,活脱脱一个老小孩。这个时候我在想,等到我长到这把年纪,老得跟一棵陈年松树似的的时候,还会有热情给一群二十来岁的小孩子们讲课吗?那些小孩子们会带着崇敬的心情听我的话吗?我还会有曹先生这样的心态一直专注在知识的追求上吗?我还会有心境面对着诱人的食物酣畅的享用吗?呵呵……虽然我与曹先生没有几句交谈,但从他那里确实学到了很多,关于英语翻译,关于学习,关于人生的思考……或许,连曹先生自己也没有料到自己短短的时间授课会给一个学生带来这么大的启示吧!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