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僧伽的名称和概念
“僧”是古印度语“僧伽”的简称。“僧伽”Samgha(读“僧嘎”)其义为“向善”,通常是指出家的“僧众”或四位比丘以上的“僧人团体”。
僧人分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
沙弥是Samanira的音译,义为“从善”;
比丘是BeuKsu的音译,义为“乞食行善之士”。
沙弥和比丘是受戒的层次高低的差别,如沙弥要守持三十六条戒,比丘要守持二百五十三条戒。
近事男、近事女要守持五条戒。
沙弥尼、比丘尼由于性别关系,防护自身的戒律规定更多,要求更严。
佛教有出家、在家两种弟子。
出家弟子的主要特点是过独身生活,不结婚,在家弟子没有这条戒律,其他根本戒都大致相同。
沙弥、比丘犯了淫戒,若不忏悔,且不重新受戒,就没有资格穿僧衣,充当僧人,也没有继续住在寺庙的资格。
所以僧人和俗人的主要区别不在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在有无清净戒体和戒行。
在家弟子又分受戒弟子和未受戒弟子。
在家受戒弟子要守持五戒,即杀、盗、邪淫、妄言、饮酒。
不受戒弟子包括信仰三宝的一切人。
无论出家和在家的弟子,十善戒是最根本的戒律。
在末法时代不犯四根本戒的就算是戒体清净的好僧人,但严格按律检查,能严守四根本戒的僧人恐怕也不多,所以佛教界对末法时代的僧人称做“僧像”,意思是“外形像僧人,实非僧人”。
僧人是佛教弟子中的职业修道之士,是佛陀崇高思想品德的继承人,是坚持、保护、弘扬佛法的核心力量。
僧人的思想言行,必须合乎经、论、律的原则。
在僧人的慈悲、和善、谦虚、真诚、无贪等崇高的德行上,应使众生看到佛的形象。
因此,僧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
佛教存在不存在,主要看佛教僧团组织存在不存在,看戒行存在不存在。
戒行是僧人的标志、佛法的标志,若戒行不存在,就等于僧人不存在,佛法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金碧辉煌的寺庙佛像,也无济于事,只会起到一座墓碑的作用罢了。
现在很多寺院不重视戒律,不重视闻思修,只重视修寺造佛,是本末倒置,这样做对佛教的发展起不了作用。
二、僧人的分类和层次
僧人共分圣僧和凡僧两类。三乘见道以上的僧人称圣僧,见道以下的称凡僧。
凡圣的界线是见道。
证得见道就是破除了见惑,生出了无漏智——见道现观智。见道智慧也称“超世第一智”,也就是说得了见道,才有超世智,道般若。
佛法中所说的开悟见性指的就是证得见道,获得无分别的现观直觉定中智慧。
在开悟前要经过几世的善行和禅定、智慧的艰苦修炼,要经过三级资粮道和四级加行道。
就密法而言,开悟见性的层次也属于圆满次第的第四支——光明心生成阶段,即临近成佛阶段。
这种见性开悟是自己修德、修止观的结果,外力加持之类起不了任何作用,更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个别人手中的“专利品”。
未开悟前的任何善行和智慧觉悟都是有漏的、属世间范围的,开悟之后就变成超世的、彼岸的功德和智慧,在定中才有无漏智。
从僧人的层次分,开悟后就是得道圣僧,再不会退转下堕,再不会产生违戒的恶行,已具有自生的息恶扬善之戒体。
这种圣僧按乘分,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人;按道位分,声闻、缘觉有四向位、四果位八级圣僧,菩萨乘有一到十地的十个层次的菩萨圣僧。
三宝中的僧宝指的就是圣僧,不包括凡僧。
凡僧又分入道凡僧和未入道凡僧。
入道凡僧是指进入资粮道以上的僧人,共有七个层次,即低级、中级、高级三个资粮道和暖道、顶道、忍道、世间第一法道等四级加行道位的僧人。
入道的标志是正信皈依三宝,发菩提宝心,严格持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实行六度,为进入资粮道;修禅定九住心,达到一心不乱,身心轻安自如,为进入加行道。
未入道的凡僧,是指未达到以上标准的一般僧人。
未入道的一般僧人又分上、中、下三等僧人。
虽未入道而信念坚定、戒行纯真、坚持戒定慧学修者为上等未入道凡僧;
“三学”修持虽然差,但信念坚定,能严守五根戒者为中等未入道凡僧;
连信念坚定、严守根戒这点条件都达不到者为下等或者等外凡僧。
若为佛门僧人,虽入不了世间二正道(资粮、加行),也应当争取做到中等以上的凡僧,决不能做下等或者等外的“僧像”。
出家而不守戒,白吃信众的供养,这种人是佛门的“蛀虫”,阿鼻地狱中对这种人留的“席位”最多,不可不慎。
皈依的标志不是皈依证,僧人的标志也不是光头和僧服,主要是思想品质和戒行行为。
见道以上圣位菩萨,未必都是剃光头、穿僧衣的。
密宗中的出世护法、勇士、空行等均属僧宝。在家的密法成就师,如玛尔巴、米拉日巴和印度的德洛巴、那若巴等人怎能说不具备圣僧的资格?
在佛经中有个故事,有一次佛在向众比丘说法时,一位身穿华贵的俗家服装,佩戴珠宝璎珞的贵族男士来到了佛的身旁,佛很尊敬地请他坐在自己旁边。
法会结束后众比丘议论纷纷,大伽叶对佛说:“一个在家的贵族,为什么让他坐在众比丘的上席?”
佛说:“你们别小看他,他就是文殊大菩萨。”
面貌像佛的未必都是佛,面貌不像佛的也未必都不是佛。不能以相看佛、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 僧宝的定义和概念
僧人和僧宝含义不同,前边已经说过。那么,什么是僧宝呢?按《宝性论》规定:具备断悟八德的圣僧为僧宝。
僧宝的八德是: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分别解说如下:
(一)如理见。
“理”指事物的法性,“如理见”就是明见“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究竟空理。人法无我的性空之理,见道破除见惑就能获得。
在见道的如理见和佛地的如理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有所见范围有限和无限的区别。佛在一刹那间能见一切事物的法性,在见、修二道还无此神能。
(二)如量见。
明见因果善恶报应等各种事相的智见。见、修二道的事相智慧,因具有五眼、六通等明见事相的智能,世俗智见无法相比,但与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又远远不能相比。
见道以上的事相智和佛地的事相智,在明见如幻的事相方面有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如量智见”。
(三)自我见。
见道以下未悟的众生,悟不到自性,见不到自己的根基和道的层次,眼前漆黑一团,开悟见性之后,慧日初生,明见自己和他人的根道因缘果报,有了自度和度人的条件,才有了被称为“僧宝”的资格。
(四)离贪著。
“贪”居诸烦恼之首,有贪就有嗔恨,其他烦恼均从贪 而起,因此,“贪”是罪魁祸首,故在佛经中常以“贪”代表诸烦恼。
这里所说的“离贪著”,就是指见道以上实际破除烦恼障的解脱境界,在见道以下没有破断烦恼的能力。僧人最主要的一条是断绝贪欲,但真正破除贪欲,需要到达圣道位。
(五)离滞碍。
破断所知障。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俗的智慧所见非常有限,是因为障碍太多。
客观上有时空障碍和物性障碍,主观上有许多认识功能障碍和认识方法障碍。所知障主要是一种虚妄执著。
“滞”就是智见的“目光”滞留在某一点上,思路不能开阔。
“碍”就是阻碍智见的深度和广度。
“所知障”就是阻碍智见,使它不能畅通无阻。
真正的智慧畅通无阻,“无滞无碍”是佛的境界。但见道的解脱道位上已破除见惑所知障,按中观自证派的观点,十地修道中二障同步破除;按中观驳论派的观点,一至七地破除烦恼障,八至十地破除所知障。但总的说来是圣道位上破所知障,所以说“离滞碍”。
(六)离俗气。
即菩萨道圣僧,不但没有贪恋世间幸福的“贪欲”,也没有小乘人的那种缺乏利众慈悲、追求自享寂静涅槃之乐的“俗气”,即低级趣味。这条说明了大乘圣僧的大慈大悲心、菩提愿心和行心等不同于小乘僧的功德。
(七)悟德。
包括上述德性一至三条在内的智慧正见功德,即道谛功德。
(八)断德。
包括上述德性四至六条在内的解脱功德,即灭谛功德。
从见到道位到十地的菩萨,悟性智见并未达到究竟圆满,破断也并不完全彻底,但正处在断悟的某个阶段上,所以仍可以视作具有断、悟二德。
从上述八条德性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僧宝的含义。
四、同体三宝和异体三宝的含义
“同体三宝”和“异体三宝”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佛法僧同体和佛法僧异体。
佛法僧同体,是指一身具备三宝的条件。
如诸佛都是一身具备三宝:
佛的断悟境界是佛宝;
佛的大慈大悲心和智慧神能是法宝;
有生命的佛体是僧宝。
“师三宝”也属同体三宝。佛经中说佛涅槃之后,以师为佛,以师为三宝,恩师无论具备不具备前面所说的三宝功德条件,但作为弟子应该将师傅视为同体三宝。
这是因为,师向自己传授佛法如佛,师的思想品德、修证境界是法,师如亲密的朋友,在同一途中相助是僧——这是从显宗的角度说的。
从密宗的角度上讲,应把给自己施教、传法、灌顶的根本上师看做是诸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直接把活的法流传递给自己的众佛的代表。
眼能看到身密,耳能听到言密,心能体会到意密,这比抽象的无形的佛更具体实在,而在直接得到言传身教这点上,师的恩情比佛更大,尊师的功德受益与尊佛相同。
这就是同体三宝之义。
异体三宝是指佛法僧非同体关系,如释迦牟尼是佛,八大菩萨、十二大弟子为僧,是僧佛异体,僧未成佛,佛已成佛,境界各不相同。法非单指释迦牟尼的智慧功德,包括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法身。这种相互独立的佛法僧,就是异体三宝。
第二种含义:
同体三宝是指自身三宝,即“果三宝”;
异体三宝是指身外三宝,即“因三宝”。
果三宝是皈依三宝所要达到的目的。修行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佛,要想实现成佛的目标,就必须“如法行事”。“如法行事”就要“知法”。“知法”的途径是拜师、学法、用法,即闻、思、修。
第一步是获得知识理论,第二步把学到的知识理论用在实际行动上,就是让佛法在心中扎根发芽。
当佛法开始在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行为方面起作用时,自己就有了真佛法——自觉行动。
学佛法未能引起自觉行动,仍属身外之法,是“药方”不是“药剂”,光有“药方”没有“药”或者不吃“药”是治不了病的。
依法皈依、发心、行善、修止观就是进入世间贤道、善道,当止观修到一定的程度,突然爆发出见性现观智,见惑像黑暗遇到灯光一样消失时,便是进入超世间见道。
从得见道起,自己成了僧宝,也有了法宝,即在三宝中已有了两宝,再进入修道,经过十个层次(十地)完成十般若行,断除修、惑二障后便成佛。
成佛后便自身三宝俱足,就算完全实现了皈依三宝的目的,故称“果三宝”。
成佛是清净自性摆脱沉昏迷梦,从内心觉醒的自生成果,这清净自性是成佛的自身的菩提种子,是内因,无此内因当然成不了佛。但内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生长发芽、开花结果。这众生的菩提种子生长发芽的外因条件,是佛法僧三宝的作用。
这种所依之法、说法之佛、同道相助的僧与修行之人是异体,即皈依者和被皈依者的关系,这种三宝称做“外三宝”或“异体三宝”。
成佛首先要靠外三宝,皈依外三宝是成佛的外因,因此也称“因三宝”。
选自: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僧”是古印度语“僧伽”的简称。“僧伽”Samgha(读“僧嘎”)其义为“向善”,通常是指出家的“僧众”或四位比丘以上的“僧人团体”。
僧人分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
沙弥是Samanira的音译,义为“从善”;
比丘是BeuKsu的音译,义为“乞食行善之士”。
沙弥和比丘是受戒的层次高低的差别,如沙弥要守持三十六条戒,比丘要守持二百五十三条戒。
近事男、近事女要守持五条戒。
沙弥尼、比丘尼由于性别关系,防护自身的戒律规定更多,要求更严。
佛教有出家、在家两种弟子。
出家弟子的主要特点是过独身生活,不结婚,在家弟子没有这条戒律,其他根本戒都大致相同。
沙弥、比丘犯了淫戒,若不忏悔,且不重新受戒,就没有资格穿僧衣,充当僧人,也没有继续住在寺庙的资格。
所以僧人和俗人的主要区别不在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在有无清净戒体和戒行。
在家弟子又分受戒弟子和未受戒弟子。
在家受戒弟子要守持五戒,即杀、盗、邪淫、妄言、饮酒。
不受戒弟子包括信仰三宝的一切人。
无论出家和在家的弟子,十善戒是最根本的戒律。
在末法时代不犯四根本戒的就算是戒体清净的好僧人,但严格按律检查,能严守四根本戒的僧人恐怕也不多,所以佛教界对末法时代的僧人称做“僧像”,意思是“外形像僧人,实非僧人”。
僧人是佛教弟子中的职业修道之士,是佛陀崇高思想品德的继承人,是坚持、保护、弘扬佛法的核心力量。
僧人的思想言行,必须合乎经、论、律的原则。
在僧人的慈悲、和善、谦虚、真诚、无贪等崇高的德行上,应使众生看到佛的形象。
因此,僧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
佛教存在不存在,主要看佛教僧团组织存在不存在,看戒行存在不存在。
戒行是僧人的标志、佛法的标志,若戒行不存在,就等于僧人不存在,佛法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金碧辉煌的寺庙佛像,也无济于事,只会起到一座墓碑的作用罢了。
现在很多寺院不重视戒律,不重视闻思修,只重视修寺造佛,是本末倒置,这样做对佛教的发展起不了作用。
二、僧人的分类和层次
僧人共分圣僧和凡僧两类。三乘见道以上的僧人称圣僧,见道以下的称凡僧。
凡圣的界线是见道。
证得见道就是破除了见惑,生出了无漏智——见道现观智。见道智慧也称“超世第一智”,也就是说得了见道,才有超世智,道般若。
佛法中所说的开悟见性指的就是证得见道,获得无分别的现观直觉定中智慧。
在开悟前要经过几世的善行和禅定、智慧的艰苦修炼,要经过三级资粮道和四级加行道。
就密法而言,开悟见性的层次也属于圆满次第的第四支——光明心生成阶段,即临近成佛阶段。
这种见性开悟是自己修德、修止观的结果,外力加持之类起不了任何作用,更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个别人手中的“专利品”。
未开悟前的任何善行和智慧觉悟都是有漏的、属世间范围的,开悟之后就变成超世的、彼岸的功德和智慧,在定中才有无漏智。
从僧人的层次分,开悟后就是得道圣僧,再不会退转下堕,再不会产生违戒的恶行,已具有自生的息恶扬善之戒体。
这种圣僧按乘分,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人;按道位分,声闻、缘觉有四向位、四果位八级圣僧,菩萨乘有一到十地的十个层次的菩萨圣僧。
三宝中的僧宝指的就是圣僧,不包括凡僧。
凡僧又分入道凡僧和未入道凡僧。
入道凡僧是指进入资粮道以上的僧人,共有七个层次,即低级、中级、高级三个资粮道和暖道、顶道、忍道、世间第一法道等四级加行道位的僧人。
入道的标志是正信皈依三宝,发菩提宝心,严格持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实行六度,为进入资粮道;修禅定九住心,达到一心不乱,身心轻安自如,为进入加行道。
未入道的凡僧,是指未达到以上标准的一般僧人。
未入道的一般僧人又分上、中、下三等僧人。
虽未入道而信念坚定、戒行纯真、坚持戒定慧学修者为上等未入道凡僧;
“三学”修持虽然差,但信念坚定,能严守五根戒者为中等未入道凡僧;
连信念坚定、严守根戒这点条件都达不到者为下等或者等外凡僧。
若为佛门僧人,虽入不了世间二正道(资粮、加行),也应当争取做到中等以上的凡僧,决不能做下等或者等外的“僧像”。
出家而不守戒,白吃信众的供养,这种人是佛门的“蛀虫”,阿鼻地狱中对这种人留的“席位”最多,不可不慎。
皈依的标志不是皈依证,僧人的标志也不是光头和僧服,主要是思想品质和戒行行为。
见道以上圣位菩萨,未必都是剃光头、穿僧衣的。
密宗中的出世护法、勇士、空行等均属僧宝。在家的密法成就师,如玛尔巴、米拉日巴和印度的德洛巴、那若巴等人怎能说不具备圣僧的资格?
在佛经中有个故事,有一次佛在向众比丘说法时,一位身穿华贵的俗家服装,佩戴珠宝璎珞的贵族男士来到了佛的身旁,佛很尊敬地请他坐在自己旁边。
法会结束后众比丘议论纷纷,大伽叶对佛说:“一个在家的贵族,为什么让他坐在众比丘的上席?”
佛说:“你们别小看他,他就是文殊大菩萨。”
面貌像佛的未必都是佛,面貌不像佛的也未必都不是佛。不能以相看佛、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 僧宝的定义和概念
僧人和僧宝含义不同,前边已经说过。那么,什么是僧宝呢?按《宝性论》规定:具备断悟八德的圣僧为僧宝。
僧宝的八德是: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分别解说如下:
(一)如理见。
“理”指事物的法性,“如理见”就是明见“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究竟空理。人法无我的性空之理,见道破除见惑就能获得。
在见道的如理见和佛地的如理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有所见范围有限和无限的区别。佛在一刹那间能见一切事物的法性,在见、修二道还无此神能。
(二)如量见。
明见因果善恶报应等各种事相的智见。见、修二道的事相智慧,因具有五眼、六通等明见事相的智能,世俗智见无法相比,但与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又远远不能相比。
见道以上的事相智和佛地的事相智,在明见如幻的事相方面有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如量智见”。
(三)自我见。
见道以下未悟的众生,悟不到自性,见不到自己的根基和道的层次,眼前漆黑一团,开悟见性之后,慧日初生,明见自己和他人的根道因缘果报,有了自度和度人的条件,才有了被称为“僧宝”的资格。
(四)离贪著。
“贪”居诸烦恼之首,有贪就有嗔恨,其他烦恼均从贪 而起,因此,“贪”是罪魁祸首,故在佛经中常以“贪”代表诸烦恼。
这里所说的“离贪著”,就是指见道以上实际破除烦恼障的解脱境界,在见道以下没有破断烦恼的能力。僧人最主要的一条是断绝贪欲,但真正破除贪欲,需要到达圣道位。
(五)离滞碍。
破断所知障。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俗的智慧所见非常有限,是因为障碍太多。
客观上有时空障碍和物性障碍,主观上有许多认识功能障碍和认识方法障碍。所知障主要是一种虚妄执著。
“滞”就是智见的“目光”滞留在某一点上,思路不能开阔。
“碍”就是阻碍智见的深度和广度。
“所知障”就是阻碍智见,使它不能畅通无阻。
真正的智慧畅通无阻,“无滞无碍”是佛的境界。但见道的解脱道位上已破除见惑所知障,按中观自证派的观点,十地修道中二障同步破除;按中观驳论派的观点,一至七地破除烦恼障,八至十地破除所知障。但总的说来是圣道位上破所知障,所以说“离滞碍”。
(六)离俗气。
即菩萨道圣僧,不但没有贪恋世间幸福的“贪欲”,也没有小乘人的那种缺乏利众慈悲、追求自享寂静涅槃之乐的“俗气”,即低级趣味。这条说明了大乘圣僧的大慈大悲心、菩提愿心和行心等不同于小乘僧的功德。
(七)悟德。
包括上述德性一至三条在内的智慧正见功德,即道谛功德。
(八)断德。
包括上述德性四至六条在内的解脱功德,即灭谛功德。
从见到道位到十地的菩萨,悟性智见并未达到究竟圆满,破断也并不完全彻底,但正处在断悟的某个阶段上,所以仍可以视作具有断、悟二德。
从上述八条德性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僧宝的含义。
四、同体三宝和异体三宝的含义
“同体三宝”和“异体三宝”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佛法僧同体和佛法僧异体。
佛法僧同体,是指一身具备三宝的条件。
如诸佛都是一身具备三宝:
佛的断悟境界是佛宝;
佛的大慈大悲心和智慧神能是法宝;
有生命的佛体是僧宝。
“师三宝”也属同体三宝。佛经中说佛涅槃之后,以师为佛,以师为三宝,恩师无论具备不具备前面所说的三宝功德条件,但作为弟子应该将师傅视为同体三宝。
这是因为,师向自己传授佛法如佛,师的思想品德、修证境界是法,师如亲密的朋友,在同一途中相助是僧——这是从显宗的角度说的。
从密宗的角度上讲,应把给自己施教、传法、灌顶的根本上师看做是诸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直接把活的法流传递给自己的众佛的代表。
眼能看到身密,耳能听到言密,心能体会到意密,这比抽象的无形的佛更具体实在,而在直接得到言传身教这点上,师的恩情比佛更大,尊师的功德受益与尊佛相同。
这就是同体三宝之义。
异体三宝是指佛法僧非同体关系,如释迦牟尼是佛,八大菩萨、十二大弟子为僧,是僧佛异体,僧未成佛,佛已成佛,境界各不相同。法非单指释迦牟尼的智慧功德,包括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法身。这种相互独立的佛法僧,就是异体三宝。
第二种含义:
同体三宝是指自身三宝,即“果三宝”;
异体三宝是指身外三宝,即“因三宝”。
果三宝是皈依三宝所要达到的目的。修行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佛,要想实现成佛的目标,就必须“如法行事”。“如法行事”就要“知法”。“知法”的途径是拜师、学法、用法,即闻、思、修。
第一步是获得知识理论,第二步把学到的知识理论用在实际行动上,就是让佛法在心中扎根发芽。
当佛法开始在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行为方面起作用时,自己就有了真佛法——自觉行动。
学佛法未能引起自觉行动,仍属身外之法,是“药方”不是“药剂”,光有“药方”没有“药”或者不吃“药”是治不了病的。
依法皈依、发心、行善、修止观就是进入世间贤道、善道,当止观修到一定的程度,突然爆发出见性现观智,见惑像黑暗遇到灯光一样消失时,便是进入超世间见道。
从得见道起,自己成了僧宝,也有了法宝,即在三宝中已有了两宝,再进入修道,经过十个层次(十地)完成十般若行,断除修、惑二障后便成佛。
成佛后便自身三宝俱足,就算完全实现了皈依三宝的目的,故称“果三宝”。
成佛是清净自性摆脱沉昏迷梦,从内心觉醒的自生成果,这清净自性是成佛的自身的菩提种子,是内因,无此内因当然成不了佛。但内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生长发芽、开花结果。这众生的菩提种子生长发芽的外因条件,是佛法僧三宝的作用。
这种所依之法、说法之佛、同道相助的僧与修行之人是异体,即皈依者和被皈依者的关系,这种三宝称做“外三宝”或“异体三宝”。
成佛首先要靠外三宝,皈依外三宝是成佛的外因,因此也称“因三宝”。
选自: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前一篇:神变月的典故
后一篇:根让仁波切:心累了,就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