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供僧,天降瑞雪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藏传佛教潭柘寺供僧文化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一句老北京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地区,是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潭柘寺规模宏大,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在历史上,潭柘寺最鼎盛时有1000多名僧人常住于此演说佛法。
供僧缘起
北京师兄常去北京八大处灵光寺绕塔礼佛,并在此结识了德了法师。德了法师后从灵光寺迁至潭柘寺修行。11月的一天,在与德了法师通电话时,得知潭柘寺冬季没有取暖设备,比较寒冷,尤其僧人早晚课和坐禅时,衣服单薄。彼时萌生了为潭柘寺僧人供养“大刚”的念头。后德了法师与寺内主持商量,说可以接受供养,于是委托成都的朋友桑加开始制作“大刚”。“大刚”是藏地称谓,在汉地类似于大氅,里衬是人造毛,外面是呢子,非常厚重保暖。白天可穿,夜间可盖。
在大刚的制作和运输过程中,破费周折。仅从成都运至北京,就在路上耗费了将近十天,因为沿途不断遭遇大雪封路。不过终于在我们从青岛回京后,收到了“大刚”。辉辉师兄看到“大刚”后,连说:没有想到做得这么好,这么庄严。
为了赶在元旦前,让潭柘寺的僧人们穿上崭新的“大刚”,于是和几位师兄商量今天抽时间将衣服送过去。除了送去“大刚”外,我们还购买了1000斤大米、500斤面粉、150斤花生米、九桶食用油、50斤小米和50斤金丝小枣(人民币总价5095元)。此外还购买了1000元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脸盆、肥皂、牙具、毛巾、厚袜子等物品。我们原本还打算购买一些水果,后因所租车辆已经装不下了而作罢。
今天参加供僧的有十二位师兄师姐,还有专程从天津赶来参加供僧的阿雅师姐。今天的供僧十分吉祥圆满,我们在寺里的时候,天空突然飘下了雪花,一如我们在青岛放生时遇到的情况一样,当时大家都很惊喜。而当我们离开时,天空立刻放晴,太阳穿破云层显露出来。今天还是峻峰师兄的生日,供僧结束后我们回到城里,为峻峰师兄庆生。
客车过道里堆满了大米和面粉,后来实在搁不下了,放在师姐开的另外一台车里。
编织袋里是“大刚”
乾隆皇帝御笔“福海珠轮”
神奇的是,当我们离开潭柘寺的那一刻,雪花就停止了。前后飘了大约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