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别解脱戒”

(2010-01-10 18:13:06)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佛教

佛学

佛法

藏传佛教

分类: 文章和随笔

这篇文章是欠江拥多吉师兄的,他在十二月中旬给我留言,提了一些关于“别解脱戒”的问题。我们知道佛教“三藏”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在佛门中把善解戒律者称为律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里讲佛教有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而律师为先,职能在于善于审察辨别持戒或犯戒,即具有明察秋毫,维持纪律的作用。从《涅槃经》里对律师的阐述来看,律师在佛教里应是学问高深、职责神圣、作用重要的僧众。依此来看,佛教里对能讲戒律的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我是没有资格回答这类问题的,在本博的文章中,鲜有讲述戒律的文章,原因在此。

 

为了帮江拥多吉师兄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打电话向上师嘎玛仁波切进行请教,了解了不少关于别解脱戒的问题,并查阅了一些资料,来撰写这篇文章,希望能对江拥多吉师兄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完善补充!

 

江拥多吉师兄的留言如下:

 

师兄吉祥!我想请问一下,
1.如果暂不能受酒戒,是否能受“别解脱戒”?
2.普贤上师言教的外四加行里讲:“若在家人等不能永远断除杀生的恶业,也可以立誓在一年中的一月(神变月)或四月(萨迦月)不杀生,或者在一个月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杀生。”
---a.请问这种戒律叫什么? 
---b.是否要以“酒戒”为前提?
---c.若不受酒戒,这个戒律能否算是“别解脱戒”?
谢谢!江拥多吉

 

回复:

 

说到“别解脱戒”,这个名词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是很陌生的。“别解脱戒”的梵文发音是prātimokṣa,巴利文的发音是pātimokkha,用中文标注梵文发音是“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又叫“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

 

“波罗提”的意义有很多,一般翻译为“别”,有“分别”、“不同”的意思在里头。如佛教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正学女)、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戒各自不同、持戒的对境也各别不同等等。

 

“木叉”作为“解脱”有两种含义:第一是作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依戒修行所得的果。能证的圣智、所证的涅槃,都可以称为解脱。此戒为解脱的因,所以称为解脱。第二是作为动词解释,意思是离缚自在。以此戒为方便,能弃舍恶行,破坏烦恼,出离恶趣,究竟出离三界生死,不为恶行等所缚,所以称为解脱。 

 

我们知道,佛教戒律分很多种,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戒律。我个人认为,佛陀为众生制定戒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断众生轮回的因。我们在《三十五佛忏悔文》(也就是三蕴经-忏悔文)中常念道:“我等身业共为三,语业悉为四,复次意三业,十不善业一一忏。”身三业指的是“杀、盗、淫”,语四业指的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业指的是“贪、嗔、痴”。身业和语业合共为七支罪。我们若受持断此七罪的戒律,便可以从中一一解脱,这个叫做“分别解脱”。

 

“波罗提木叉”除了有“分别解脱”的意思外,还有“随顺解脱、正顺解脱、处处解脱、保得解脱”等等意思。我们依靠戒律而解脱生死轮回,顺应涅槃境界,所以又叫“正顺解脱”或“随顺解脱”。众生了知依戒律修行肯定能得到解脱,所以又称为“保得解脱”。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简称《梵网经》)上记载了佛陀在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菩萨戒的十重波罗提木叉、四十八轻戒以及受持菩萨戒的利益。由此我们知道,别解脱戒是菩萨戒里的戒律。佛陀开示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是菩萨之根本。”换言之,菩萨是由于受了“菩萨戒”而来,而三世诸佛也是由于菩萨行“菩萨道”而成,所以“菩萨戒”也是诸佛之本原。

 

我们要证得“佛果”,就一定要受持“菩萨戒”。在大乘佛教中,已受持“菩萨戒”的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而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严格来说,只受皈依戒没有受持菩萨戒的人,是不可以被称为“优婆塞”和“优婆夷”的,只能称为“居士”。所以“居士”不一定是“优婆塞”或“优婆夷”,但是“优婆塞”和“优婆夷”一定是居士。

 

我们在汉地的寺院或一些道场,常常能听到同修之间互称“菩萨”,有的信众会把任何寺院义工都称为“菩萨”。如果当事人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那么这种称谓就可以使用。如果当事人没有受“菩萨戒”,那么这种称谓就非常不妥,最好能向对方说明。

 

《梵网经》详细讲述了“十重别解脱戒”:
(一)【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二)【自盗、教人盗、方便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咒盗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三)【自淫(在家众为自邪淫)、教人淫(在家众为教人邪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在家众为故邪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四)【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五)【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六)【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七)【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八)【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切给与,,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九)【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十)【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戒”是以十重“别解脱戒”为戒体。十重清净,则戒体坚固。从戒体起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才能得智慧,才可以普渡众生。如果破了戒体,就不能称为“菩萨”。

 

所以当我们的修行进入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应发心受持菩萨戒,尤其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在佛教中又称为“戒本”,这是所有众生解脱烦恼的必由之路。在《佛遗教经》中,佛陀告诉众比丘︰“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这就是佛教“以戒为师”的由来。

 

受持别解脱戒后,若犯了一戒或十戒,要依佛法发露且至心忏悔,忏至见光、见花,或佛来摩顶,罪便得灭,因十重戒皆属『波罗夷罪』故。反过来说,犯了一戒或十戒,不发露、不忏悔,罪业藏在八识(又称阿赖耶识)田中,就成了自己的障碍,任你如何刻苦努力用功修行,今世也不得开悟,也不得发菩提心。 

 

嘎玛仁波切以前跟我讲过,在佛教僧团中,每半个月要集会诵戒忏罪,先是比丘之间忏悔。上座比丘诵此波罗提木叉,僧团中没犯戒者则默然不语。若有犯戒者,要在大众面前发露忏悔。比丘忏悔完了,沙弥进入大殿忏悔。由此可见僧团的律仪是多么严格。嘎玛仁波切说:讲到自我批评,佛教可能是所有宗教团体里做的最好的。

 

一切佛法总摄于戒定慧三学,三学次第决定以戒为首,在《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中说:“先于尸罗【注:“尸罗”是戒,我们受戒就叫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学如是次第。”别解脱戒不仅在声闻乘中为三学根本,在菩萨乘中也为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根本。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说:“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摄善法戒。……”

      

学佛的人,如果不能先防止恶法就不可能积集善法,要想饶益有情众生,就必须先不损恼有情众生,所以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都要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菩萨要守护摄律仪戒,就不能不守护自己所受的别解脱戒。

      

《四分律》卷三十五佛自释戒经序说:“波罗提木叉者,戒也。自摄持威仪、住处、行根(诸心行及诸根门摄持行根即修意根律仪和诸根律仪)、面首(戒德流露,颜色和悦,诸根寂定)、集众善法,三昧成就。”也说明别解脱戒是成就禅定和积集一切善法的基础。

 

最基本的,佛弟子至少要受三皈依。三宝中正所皈依的是法宝。皈依法总应护持的戒就是不损恼有情。七众别解脱戒中,近事五戒主要所受为远离最胜损他事支(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欲邪行),其余二支(即不妄语、不饮酒),都为帮助远离损他事。近住八戒和出家五众别解脱戒,也就是五戒的广开和增上。故七众别解脱戒的主要内容总为不损恼有情。

      

受持别解脱戒也就是从初皈依为佛弟子必要学修的基本学处。《遗教经》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佛临涅槃教弟子以戒为师。佛灭度后别解脱戒即是大师,既是法宝,亦是佛宝。别解脱戒住世,佛法即住世。三藏中处处广说“别解脱戒”为佛法根本,极为重要。

 

回到江拥多吉师兄最初问的问题,如果暂不能受酒戒,是否能受“别解脱戒”?目前在汉地,有的寺院和出家师父是可以给居士只授某几戒的。就是居士能守几个戒,出家师父就授几个戒。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善巧的方便法。若不受酒戒,受的其它戒律当然也算是“别解脱戒”。也有的戒师是比较严格的,要么就全授,要么就不授。这也因人而异。

 

普贤上师言教的外四加行里讲:“若在家人等不能永远断除杀生的恶业,也可以立誓在一年中的一月(神变月)或四月(萨迦月)不杀生,或者在一个月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杀生。”这种戒律在我的印象当中叫作“不杀生斋戒”。是否还有更加正式的戒名,我需要再查资料了。有知道的师兄可以帮我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