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若木纽节”的藏族仙女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马尔康梭磨乡蒲尔巴斯基昌列山昌列寺文化 |
分类: 马尔康昌列寺 |
“家乡”马尔康的师姐给我传来一些照片,是他们在“若不纽节”上拍的。照片上的女孩叫蒲尔巴斯基,是马尔康梭磨大峡谷里砍竹村的姑娘。大家一致认为,蒲尔巴斯基的美丽堪比网络红人“天仙妹妹”。
“若不纽”是嘉绒藏语,意思是“看花”,“若不纽节”就是“看花节”。每年农历六月,嘉绒地区每个村寨都要举行敬山神的“日木确”活动,之后将在6-7月间举行“若木纽节”。“若木纽节”上,乡亲们要跳锅庄、赛马、尝美食、体育竞技、赏山花,青年男女在这一盛大节日会穿起艳丽的服装谈情说爱。每家每户都会在村外草地上搭帐篷,休闲娱乐。
前些日子,当我们从马尔康回来的时候,在车上看到很多户外的帐篷,就是藏民们过节搭建的。这个季节的马尔康,漫山遍野开满鲜花,高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样。难怪不少师兄现在还“赖”在山上不肯下来。
蒲尔巴斯基,这位美丽的嘉绒姑娘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梭磨乡砍竹村。梭磨也是著名作家阿来的故乡,曾经在央视获得极高收视率的电视连续剧《尘埃落定》,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美丽的马尔康是以嘉绒藏族为主的藏族聚居区,是令人醉心的嘉绒文化的中心地,这里汇聚了藏传佛教所有教派的寺院,有些寺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这里还有传奇的农耕文化、神奇的土司文化和壮丽的红军文化。这里曾经诞生过红军的第一个藏区工农政权,卓克基土司官寨蜚声海内外,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
梭磨是原生态锅庄舞保持得很完整的地域之一。在藏乡,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锅庄,每当我们回到家乡,那里的乡亲们就会跳起锅庄迎接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是庆贺节日,还是一般的聚会,嘉绒人都喜欢穿上艳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跳起锅庄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快。人们对锅庄的热爱,就像植物离不开雨露,经过千百年来的凝练,锅庄已经成为嘉绒藏族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一些到过马尔康的国外游客,常常会惊叹于马尔康的美丽,很多人称这里的景致为“中国的北欧风光”。不过,我们觉得马尔康的山水更像仙境一样的不丹,这些年,我领过很多人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所有来的人都会立刻喜欢上这个地方。那里已经被很多人视为“终老”的所在。不少人已经开始在那里置业购房。
砍竹村是典型的嘉绒藏族村落,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驿站,处于多元文化交融和民族迁移的走廊。青山绿水环绕村寨,这里的姑娘个个都生的花容月貌,灵秀乖巧,这完全得益于这方水土的滋养。这里山川秀美,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山川、河流,嘉绒藏居犹如一件件精湛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嘉绒人是将艺术与生活融合得最完美的民族之一,他们将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的眷念和对神灵的崇仰,都融入进了生产生活和民居建筑艺术之中,千百年来沉淀为一种厚重的地域文化。
我对马尔康崔县长讲过,这里最珍贵的就是文化和环境,保护好这些就是无量的功德。有这样的环境和文化,何愁旅游经济上不去?不要走开矿山吃资源的路子,把那些宝贵的资源留给后代子孙。这位热爱嘉绒文化的藏族县长对这些建议表示认同。
砍竹村里最美丽漂亮的蒲尔巴斯基,正在白菜地里帮母亲除杂草。
蒲尔巴斯基今年18岁,在她2岁时,父亲、外公、爷爷相继去世。从此她和5岁的哥哥,多病的母亲年事已高的奶奶相依为命,后来母亲改嫁。初中二年级时,蒲尔巴斯基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开始担负起这个家庭重担。
当城市里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已每天早早的起来挤牛奶,帮哥哥放牧,照顾弟弟妹妹了。生活带给了她更多的考验,使她身上更具有许多同龄人不具备的成熟美。
蒲尔巴斯基和弟弟在一起
艰苦的生活仍然挡不住美丽在她的身上展现,她能歌善舞,凭借着自己曼妙的舞蹈,农忙时她就会出去到演艺中心以跳藏族舞蹈打工挣钱,瘦弱的肩膀上扛着这么多担子,可她的脸上始终是挂着甜美的笑容。
走进了她的家,虽然家里很简朴,但是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喝着醇香的奶茶,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蒲尔巴斯基很想读书,想读马尔康本地的一所卫校,因为她希望学习医术,那样就可以很好的治疗母亲的病了。
蒲尔巴斯基的姨妈说,她出生的那天,她的爷爷刚好在念《普巴经》,“普巴”就是“普巴金刚”手中的普巴金刚撅,是一种摧魔的法器,具有金刚不败的意思。家人为了祈佑她,便用经书的名字给她取了这个名字—普尔巴斯基。
蒲尔巴斯基在昌列圣山上
随着汶川到马尔康的公路贯通,期望更多的游客来到这片毗邻九寨沟的神奇土地,欣赏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到藏家坐一坐,喝一口房后山泉水熬的醇香马茶,让自然的纯美带给你一份宁静的心绪。
一千余篇原创佛教文章,带你走进正信的大乘(藏传)佛教
智慧虹光宁玛家园——新浪最具人气的藏传佛教佛学博客
一位海归的学佛心路历程
http://blog.sina.com.cn/xireduo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