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看破红尘怎么办?

(2008-12-02 21:01:14)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藏传佛教

佛教

文化

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一位叫zhangfeiqing1的网友问我:居士您好:我并没有看破红尘,觉得世间有美好的一面,但是又害怕如果一直轮回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因为无明下地狱或者入恶道受苦了,对世间又爱又怕,针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该从哪个方面来对症下药?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习了佛法的知识以后去面对一些困难和痛苦时能够理智看待,知道世间无常不要执着比较看的开,不是那么害怕,将苦当作是假的看待,但是如果一旦失去了这些佛法中的智慧的话就很可怕了,比如小时候有什么害怕的事情会觉得非常可怕、非常痛苦,一切都当作是真苦,不知所云不知所措。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失去学习或是修行得来的智慧变的无明?有没有失去慧命变无明的这种因果报应?感觉自己现在什么都不是很害怕了就是怕变成象小时侯那样无知无明而又恢复成一个恐惧各种痛苦将苦当真苦,个人觉得失去智慧退转至无明是最可怕的,我们普通人该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吧:
 
您发问的对象也是一个没有看破红尘的人,他也同样觉得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个人以前喜欢很多东西,烟、酒、烹饪美食、美女、古典音乐、芭蕾、军品、书籍、电影、旅游、品茶、上网打游戏、时髦电子产品、交友、聊天、玩杀人游戏、射击、射箭、台球、保龄球等等......还有很多其它爱好。从这些爱好和游戏中,这个人曾经获得了很多快乐。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烦恼和痛苦,比如喝得酩酊大醉睡在大街的草地上,失恋后的伤心欲绝,在网上聊天话不投机的互相伤害,通宵打游戏损害自己的健康等等。
 
在这些过程中,这个人的身口意时时在造业(现在也是如此),有些业报已经成熟并且显现,这些业报带给这个人更大的痛苦。因为要了解和解脱这些痛苦,这个人一直在寻找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按照佛教的说法,因为宿世的一点善因和福报,这个人很“侥幸”的遇到了他现在的上师——嘎玛仁波切,并且从他的上师那里知道了一些佛法的道理,因为这个人还算有一点悟性,因此断了一些不好的习气,也就断了一部分的烦恼。不过因为累世的习气太重了,因此这个人还有很多习气没有断除,有时候也为这些习气的反复而苦恼。
 
从相对的角度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净土,当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地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在我们的面前摆上一个时钟,来观察我们一天的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看看我们有多少分钟多少秒是在天堂,有多少分钟多少秒是在地狱,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出冷汗的。如果仅是出冷汗还稍微好一点,更可怕的是我们还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如果有人漠视这样的痛苦,那么我希望他能和我一起走进医院去看看那些患白血病的孩子。因为在那里你不但能看到痛苦,你还能看到绝望。
 
人世间尚且有如此多的烦恼和痛苦,那么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众生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要痛苦还是要快乐,这是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神智还算稍微清醒,他肯定会选择快乐。问题是快乐的定义是什么?仔细观察和反省,很多时候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但是因为无明,我们对此浑然不觉,甚至乐在其中。其实当我们觉得受到伤害的时候,别人也许也是乐在其中呢。
 
要想了知人生的实相,我们需要学习和反省。释迦牟尼佛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来认识自己,了解自身快乐和痛苦的源泉是什么。很多先哲总结了这些方法,如: 思维暇满人身难得 思维无常 思维轮回之苦 思维因果不虚 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从世俗的角度中解脱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生命,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是有办法让自己永久的快乐的。生命其实是可以以更精彩的方式呈现的,一切取决于我们心念的转变,取决于我们身口意的清净。因此我们要重视觉醒的力量。
 
至于您问的另外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会失去学习或是修行得来的智慧变的无明乃至失去佛法中的智慧?”一般来说,再没有开悟的时候,我们都有可能失去学习和修行获得的智慧,姑且不说“无常”会随时来临,使我们失去宝贵的人身,即便是累世的习气,都会在我们修行的道路上给我们制造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因此修行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希望您能把这个担心转为道用,成为您修行的增上缘。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失去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要荒疏对佛法的闻思。
 
莫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
莫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
莫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
莫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阿弥陀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