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子行三十七颂(三)

(2007-10-07 20:06:51)
标签:

学习公社

D3又分五个方面:E1 学六度,E2 修学经说四法,E3 修学断除一切烦恼,E4 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E5 修学善根回向。

 

E1 又分六个方面:F1 修学布施度,F2 修学持戒度,F3 修学忍辱度,F4 修学精进度,F5 修学静虑度,F6 修学智慧度。

 

F1 修学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修行者如果想得最究竟的解脱菩提果,则应该舍弃自己的身体,连身体既然都应该舍弃,则一切身外之物更是应该上供下施。而供施时不能有所求的不清净心,有求的布施将是有漏之福报,得不到究竟的菩提果,最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轮体空来布施,不希求未来得异熟果,这种以无缘之发心必得无相之佛果。

 

F2 修学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如果佛弟子没有戒规,连自己事业都不可能成办,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而且,持戒时首要的一条是不再对三有轮回生起贪染之心,像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护戒如眼,即使在文革期间的艰难的环境中也未曾松懈,因此才有今天这么宏大的事业。

 

F3 修学忍辱度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位想得到佛果的佛子,应当把一切损害视作宝藏,如《修心八颂》所云:“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因此,很多人无缘无故地害你时,不应有丝毫的怨恨心,应当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缘。

 

F4 修学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那些只为立志自我解脱的小乘弟子,为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进不懈,如头发燃火而急切地去扑灭一样,那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安乐,立志成就佛的一切功德,这样的大事,更应该刻不容缓地精进修法了。往昔诸佛、现在诸大成就者也无一不是精进的,故发起精进是佛子行。

 

F5 修学静虑度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如果修行者已经了知具有寂止的胜观能断除一切烦恼障,远离无色界的四空定,即远离四处无色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则当如理体证这个境界。若想如理体证这个境界,必须修习止观双运的禅定,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有广讲。

 

F6 修学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如果没有智慧仅仅修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不能得到圆满的菩提果位,因为,智慧是成佛的主因。因此,应该远离对能、所、物这三轮的执著(如布施时执著有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物品),而使前五度都融入智慧度之中。

 

E2 修学经说四法分四种:F1 常观己过而舍弃,F2 不说菩萨过失,F3 远离贪欲,F4.不说粗语。

 

F1 常观己过而舍弃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学佛法者不知道向内细致观察自己的迷惑,难免以学正法人的形象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些口称自己是三宝的弟子,因为不能恒以皈依戒、五戒、菩萨戒来对照自己,做出一些非法的行为,还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有些出家人,形象上穿僧衣,却不经常诵戒,更不检察自己的言行,不按佛的教诲去行持,究其原因多是不察自己之过而造成的非法行为。不内察于己,这是凡夫最大的一个毛病。

 

F2 不说菩萨过失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因业力现前,一时的迷惑,生起了烦恼,评说了其他大乘佛子的过失,这样,说过失的人会渐渐地减弱自己闻思修的全部功德,这在戒律中有详细的说明。一个人如果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乐事,这个人的修行肯定不好。如果对方能接受批评,可以提醒他做错了事,反之,若对方刚愎自用,则徒然使双方都产生烦恼,这时只能在心里默默为他念咒加持。

 

F3 远离贪欲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有些出家人,为了获得居士们的供养恭敬,经常互相争执不休,如“这是我们的施主,他不能供养恭敬别人……”往往因此而生起贪心和嗔心,把自己的闻思修逐渐减弱了。有些大德起初以很好的发心,四处弘法,久而久之,生起了执著心,再后来嗔恨心也生起了。我们修行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用平等心来待人,对上师不要执著是“我的上师”;上师对每位众生都同样地慈悲,不会只对你一个人慈悲,对施主不要执著是“我的施主”,施主布施的目的是种福田广积资粮,你一个人代替不了六种福田。再者,你执著你的施主不能供养别人,则是否你自己也不能接受别的施主供养了?所以,这些不应该执著。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能执著,否则,很容易生贪心或嗔心,只是徒增烦恼而已。

 

F4 不说粗语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如果佛子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了粗语,既伤害了别人的心,又有失于佛子的律仪。所以,凡是他人所不喜欢听的话,都应尽量断除,令他人欢喜。

 

E3 修学断除一切烦恼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无始以来,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的串习极为严重,极难对治,需要正知正念像勇士守城门一样时时地仔细地观察,见到贪嗔痴等烦恼一出现,马上用正知正念的宝剑调伏它,久而久之,自然能铲除烦恼的根。

 

E4 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应观察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对众生有利?是有漏的发心还是无漏的发心?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能修好这一条,今生成就就是无疑的。

 

E5 修学善根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是以上述勤修所生的一切善法,为了断除无始以来无边众生的痛苦而以本净三轮体空的智慧,回向于无上菩提,这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以上是论义正行部分,接下来是本文第三大部分——末义。

 

A3 末义。分五个方面:B1 为谁而著,B2 显明此论无误,B3 谦虚并祈谅解,B4 作者回向菩提,B5 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B1 为谁而著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行为的后学们,作者依显密之经论及上师的口传窍诀,而著述了三十七个颂词,明示大乘菩萨所应遵循的行为。

 

B2 显明此论无误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智慧浅薄又没有广博的学问,虽然没有智者所喜爱的韵辞,而有依经典教言所生的实义,故此三十七颂中所讲明的佛子所应行的道理应该是不会有误的。

 

B3 谦虚并祈谅解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然而佛子所应行的有很广很多,像我这样愚笨迟钝的人是难以推测的,故而如果此颂文于义于理有违于经典和与之无关的不如法之处,本人至心祈求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给予宽恕。

 

B4 作者回向菩提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此偈颂作总回向。以此善业愿一切有情,依于胜义世俗二谛菩提心,不住三界轮回与寂灭涅槃的二种边际,成就怙主观世音菩萨的果位。

 

B5 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