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子行三十七颂(二)

(2007-10-07 19:54:18)
标签:

学习公社

D1 应发菩提心的理由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无始以来,一切轮回中的众生都作过我的母亲,慈爱过我,这些轮回中的母亲如果沉溺在轮回中恒受苦,那么我怎能忍心只有我一个人得到解脱、享受安乐?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学佛之愿行,为一切如母众生得到最究竟的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根本。佛无始劫来因为利益众生而成佛,而众生无始时来为了自己而轮回,因此菩提心是一个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

 

D2 修两种菩提心:E1 修世俗菩提心,E2 修胜义菩提心。

 

E1 修世俗菩提心又分两个方面:F1 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F2 后得(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

 

F1 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每一道众生的痛苦,其来源都是无始劫来只求自己得到安乐而造下了很多恶业之故。而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三世诸佛因为饶益了众生的缘故,而成熟了究竟的安乐智慧。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应学习把自己的安乐让给别人,把别人身心的不安与痛苦拿来由自己代受,应当这样修自他交换。这个修法加持力很大,能在短时间里使自己的性格转变得很好,资粮积累得很快。上师法王如意宝也一直这样发愿:愿世间所有众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乐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我们大家也应该常常在遇到病痛等违缘时发愿一切众生远离这种痛苦,遇到欣喜顺缘尤其是法喜时,发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如是安乐。科学也已经证明了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的发心肯定对众生有利。以前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他,也是因为弟子已发起了菩提心。

 

F2 后得时违缘转为道用分四个方面:G1 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G2 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G3 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G4 将二种烦恼转为道用。

 

G1 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又分四个方面:H1 将无得转为道用,H2 将痛苦转为道用,H3 将诽谤转为道用,H4 将挖苦转为道用。

 

H1 将无得转为道用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以大贪欲心将我的衣食等资生之财物抢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别人如此对待我,我非但不生嗔恨心,也不报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财物善根及身体全部回向给他,这行为确实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连几句话的气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简直恨得想马上杀掉小偷,这就现出了我们的心理与菩提心之间的巨大差距。一个真正发起大悲心的人,凡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及与他结缘的众生,都会蒙受利益。

 

H2 将痛苦转为道用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们一个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突然有一人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生起了大嗔心,制造各种违缘,甚至还要砍我的头,学菩萨道的人,这时就应对他生一个大悲心,非但不起怨憎,还要发心代受一切罪过。但有些人不要说杀头,甚至连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垫就讨厌得不得了,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现。

 

H3 将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如果我自己对别人没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别人却对我作无因诽谤,并大肆宣扬,使自己的臭名远扬,此时,对于修行者来说,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实地慈悲他可怜他,而且不断赞叹他的功德。但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往往是自己确实做错了,但在别人批评时,还是气得脸红脖子粗,过后还耿耿于怀,开始去对他人作无因诽谤,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极不应该的。当遇到别人的诽谤时,可以这样多向内观自己:这是因果报应、是空谷声,是对自己修行的考验,自己不能被八风吹动,对方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即便是个凡夫我也不能对他生嗔心。因为,他已经造了恶业,非常可怜,应从心底里对他生起一个悲心,并经常赞叹他的功德,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H4 将挖苦转为道用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一个人在众人集聚之处,故意揭发自己的过失,并说一些难以入耳的粗语,自己不但不恨他,还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识,使自己能发现缺点,故应恭恭敬敬地对待他。没有修行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强,有的不要说是一个平常的人对他说过失,甚至连上师指出他的过失,也想离开上师,这就失去了许多发现缺点,洗心革面的良好机会。以前的西*瓦格西经常严厉地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离开。”所以,对自己说过失者,应该看作是自己的胜善上师。

 

G2 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又分二种:H1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H2 将侮辱转为道用。

 

H1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如果我对一个人像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慈爱地养育、百般地爱护,但是,这个人不但不报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敌一般。这时我仍旧对他如母亲对病重的儿子一样对待,不计较恩怨,总是以慈母之心体谅他,对他倍加悲悯。这对我们初学者较难做到,但如果大家把这些颂词能背诵下来,经常薰习自己的身语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这些功德。

 

H2 将侮辱转为道用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我们对上师及各方面优于自己的人会恭敬顶戴,但对于从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与我同等或不及于自己的人,如果他们以傲慢心来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嗔心,应把他作为上师一样对他恭敬恒时顶礼,并应反思是否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伤害了别人,即使没有也是宿业现前,现正是还债的时候。故《佛遗教经》中说:人与傍生的差别在于人知道惭愧。所以,修行人应该修忍辱度,把侮辱转为道用,这是佛子行。

 

G3 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时又分两个方面:H1将贫苦转为道用,H2 将盛势转为道用。

 

H1 将贫苦转为道用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是现前顺缘,有时是现前违缘。一般的人遇顺缘时易生傲慢心,遇违缘时易生怯弱心,这两种心都要对治。尤其是平时业障现前,自己无吃无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时还受别人的欺负,此时的自己应该观想众生的一切苦难由我代受,自然把违缘转为道用,面对痛苦毫不怯弱,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H2 将盛势转为道用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众人恭敬,名誉也传遍十方,财物富如多闻天子一般,这些世间福报都是不可靠、无常的,并没有什么可执著与骄傲,一个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来顺受,顺来顺受,无论外境是逆是顺,只管自心不动。

 

G4 将二境转为道用也分两个方面:H1 将嗔境转为道用,H2 将贪境转为道用。

 

H1 将嗔境转为道用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没有调伏自己的嗔心,必然会与人结仇,但是杀掉了自己怨恨的敌人,又会遇到后来为他复仇的人,以至子子孙孙互相争斗不息,使嗔心越来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来调伏自己,那么,外境的怨敌自然就不会存在,《入菩萨行》中详细地讲述了调伏嗔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认真地学习。

 

H2 将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口渴时喝盐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间一切妙用欲乐也一样,越享用越生贪心。对于修行人,对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贪心的财色名食等,应该顿时舍弃,令其不复再生。断除自己的贪心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

 

以上是两种菩提心中世俗菩提心的学处,接着是E2 胜义菩提心的学处,分两个方面:F1 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F2 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

 

F1 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显之现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体远离八边戏论,这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密意。所以,领悟远离能取的心与所取的境这二取的体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F2 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又分两个方面:G1 于贪境离实执,G2 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G1 于贪境离实执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悦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时应当把这些看作是夏天的彩虹,虽然十分美丽,但并无精华、实质,也不长久。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淡化、断除因之而生起的贪欲。

 

G2 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我们每个凡夫人都是因业报而来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如同有一个少女,梦见自己生了个儿子,后儿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绝一样,其本体都不是实有的,只因将其执为实有,自心才深感劳累与痛苦。人生本来是如梦如幻的,无论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违缘,都应视为幻化所生,本无实有。《虚幻休息》中以梦、幻、水月、阳焰等幻化八喻详细地向我们阐明了万法非实有的本质,确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很深的窍诀,重要的是我们能细心地去发现、去体悟。

 

以上阐述了上士道中的前两个部分,应发菩提心的理由和修两种菩提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