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学佛教文化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五条根本戒律是佛教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和平规则。在五戒的基础上,佛教还制订了一条与和平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戒法,那就是“以怨报怨戒”。这条戒律要求学佛之人不能“以瞋报瞋”、“以暴力对暴力”,自己以及六亲眷属被他人伤害,也不得予以报复。印度的圣雄甘地就是将佛教的“非暴力思想”融入到政治里,并因此使印度获得自由。
佛教止息争斗,以德报怨,以无量的慈悲、智能之力来度化暴戾众生的方法,充分反映了佛教不计个人利益、追求和平大义的大慈无畏、牺牲奉献的伟大精神。当然,佛教的“以德报怨”的非暴力主张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滥用,它只是以德感化、摄受众生的一个层面;在佛教的和平思想内涵中,还同时包括着以霹雳手段惩治恶行、折服众生的另一个层面。折、摄二法为佛教和平规则的二个不同层面,但其宗旨是统一不二的。
佛教积极推动和平事业。佛教不但通过宗教仪式来祈祷和平,而且还以具体措施来实现和平。中国杰出的宗教爱国领袖赵朴初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1951年,赵朴初会长代表中国佛教界主动送观音像给日本佛教界,打开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大门。随即,日本佛教界发起了护送中国二战时期在日殉难烈士骨灰归回祖国的活动。1962年,赵朴初先生倡议中日佛教界共同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日本佛教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广泛宣传中日友好传统。1980年,他推动和组织了鉴真和尚塑像回中国探亲活动,掀起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往来的高潮,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群众基础。
1993年,赵朴初先生提出佛教是中日韩三国友好交流“黄金纽带”的构想,得到韩国和日本佛教界一致认同,轮流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召开了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一年一度的中、韩、日三国佛教会议,就是国家间佛教友好交流合作的光辉典范,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佛教和平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促使三个国家的人民正视侵略战争的历史教训,更加致力于维护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平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升华出来的人类伟大的理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任务。在这个基本任务面前,佛教主张:各宗教之间应平等对话,要相互看到对方的长处,尊重诸宗教间的差异,各宗教的教义尽管有不少差异,但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导向和平”的思想。赵朴初先生在同世界宗教和平者会议主席约翰·布伦司牧师和世界宗教和平者会议秘书长威廉·文德利会晤时,还强调指出:“致力于世界和平是世界宗教界的共同目标”。他还说:“要充分发挥宗教在维护人类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宗教的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合作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佛教同时主张,在走向宗教对话的道路上,应避免两种错误的态度:一是认为只有一种宗教是对的,其它宗教都应服从于该宗教。这种唯我独尊的态度会导致宗教霸权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有可能成为发动宗教战争的借口;二是忽视宗教间的差异,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这种抹杀宗教之间差异的态度,是没有认识到各宗教都有其独特之处。以上两种态度都违背了佛教的平等观念,都应克服。佛教号召:要发挥不同宗教的独特感召力,唤醒人们善良的本质,熄灭罪恶的念头,从而共同缔造出美好的人间乐土。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说过:“在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我是崇尚佛教的。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为它几乎没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宇宙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了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只有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国际著名伦理学家、普遍伦理学创导者、德国杜宾根大学神学教授、基督教研究所所长汉斯·昆先生也曾经说过:“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他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的时候,也说过:“在各种不同宗教中,确定一个独一的宗教是不可能的,用一种宗教的思想和价值去统一所有宗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中,能够合一的就是和平,就是宗教的和平。现代社会中,没有一种宗教能够统辖其他宗教,包括梵蒂冈,现在已不可能变成一种至高的宗教。高踞其它宗教之上。在不同宗教之间,第一步是互相了解,第二步应该是寻找共同的一些准则、价值,第三步就是彼此合作,接下来就是能够造福全人类。尽管教义不同,但不同的宗教应该都能够找到共同的价值、共同的伦理、共同的标准。”
可见,只有通过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各宗教才有彼此了解、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也只有通过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才能消除彼此的误解,才能在差异性中推进彼此的完善和发展。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不应通过对抗解决,而应通过对话来消除。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它涵藏着慈悲、无我、平等、尊重、圆满的和平教义,在历史上,只有佛教没有发动过宗教战争。佛陀的教义,特别是佛教所强调的慈悲精神,对于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面临诸多挑战与灾难的今天,我们要高举和平主义的旗帜,发扬优良传统,继续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我们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兼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种文明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