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的和平哲学思想(一)

(2006-03-16 12:56:03)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佛教

佛学

文化

分类: 文章和随笔

佛教的和平哲学思想(一)

 

谈到和平哲学思想,不由得想起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席话:“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中山先生在佛学和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进而形成了世界和平思想。中山先生的和平思想包括:和平奋斗救中国,以国民会议来实现中国的政治和平统一,建设新国家,以中国的王道文化即和平方法来联合世界上受压迫的民族,共同反对欧美列强的侵略压迫,由民族主义达到世界主义,实现世界和平。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对于哲学的发展以及对于近代中国和平思想的发展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确定的世界。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会看到恐怖活动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宗教和民族间的冲突正日益加剧,每天都会有无辜的平民死于非命。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未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人类可以把自己送上月球,但是却解决不了我们身边的矛盾和冲突。从某种角度来说,科技的发展也在打击着人类的信心。人类制造了无数高科技作战武器,制造了可以毁灭地球家园几十次的原子武器,而所有这些武器都是用来毁灭人类自己的,我们生活在对未来深深的忧虑之中。
 
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士在一千多年前曾预言:当铁鸟在空中飞行,当铁马在大地奔驰,佛教将弘传世界。今天,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正在超越民族、国界的藩篱,广泛地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以“慈悲为根本”的佛教也以自己的圆满智慧与和平思想为世界带来了化解干戈的理念。
 
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和平是佛教最重要的思想要素。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经为人类制好了“和平”的大旗。在佛教创立之初,佛祖释迦牟尼就教导信徒要“爱人如己,勿相残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著名的佛教经典《大涅槃经》和《阿含经》中都记载了佛陀演说“七不退法”,说服阿阇世王熄灭了征战邻国之心,从而制止了侵略战争的故事。佛陀还数次派遣弟子,为调解国家间的争斗而奔走。在佛陀的晚年,当强大的憍萨罗国率军攻打佛陀的祖国时,佛陀以广大慈悲无畏的精神,三次出现在毗琉璃王的大军前,一人劝退数十万大军,避免了生灵涂炭。佛教从创立的那天起,就追求和平,佛陀教导人们爱护生命,反对战争,从而为人类和平幸福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佛陀制定的不杀、不盗二戒,就是佛教的和平宣言。不杀,就是不伤众生的生命,就是不搞恐怖主义;不盗,对个人来说就是不以非法手段取得财富,对国家来说就是不搞侵略扩张。
 
佛教是倡导和平的。在古代印度,靠战争和杀戮征服诸多小国的阿育王,受佛法感化,最终明白战争不能降服民心,改以慈政摄化并普及佛法;在中国南北朝时,后赵国王石勒和其侄子石虎暴戾无常,经常残杀无辜百姓,一代佛学宗师佛图澄自西域而来,常用佛教教义劝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以慈悲化度,终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天下苍生赢得一份难得的和平。在佛教的寺院里,僧侣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晨钟暮鼓声中为芸芸众生祈求和平,经常举办各种法会,超度因战争而死去的亡灵;在各种国际宗教大会上,人们总能听到佛教领袖面向世界发出的“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
 
佛教拥有自己的和平理念。佛教认为,不但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种族、信仰、国界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一切有情众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相待、和睦共处的。佛教主张“男女皆能为僧”、“四种姓皆可出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是体现众生平等这一和平理念的。佛教徒更是身体力行,“扫地不伤蝼蚁命、饮水远离水中虫”。在佛教僧众的感化下,世俗人会自然的开启智慧、提高觉悟,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这就是佛教徒的理想。
 
佛教认为,和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平也是佛教的创立之本,是佛子们圆成佛道的关键。佛门的“僧伽”,指的是和睦相处、平等共修的僧众集体;佛教的“六和敬”,说的是僧团组织和合大众的原则;佛法的“涅槃”,证悟的是个体身心与整体法界“和合一如”的无碍境界。因此说,“佛教与和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恐怖事件不断、战争阴云不散的动荡形势下来讨论它,就更具总结历史、指导现在、影响未来的深远意义。
 
就和平的实质,佛法说道:“内有不和不平之心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永无宁日。”可见,人类内在的“贪婪、瞋念、痴心、轻慢、怀疑”和外在的“暴力、侵略、杀戮、强暴、掠夺”,都是障碍和平的因素。佛教主张以“无我、慈悲”来转化内在的“贪、瞋、痴、慢、疑”这五心毒,以“平等、尊重”来制约外在的“暴力、侵略、杀戮、强暴、掠夺”。只有内因外缘同时被截断,才能够让人们永享和平与安宁。
 
佛教建立了独特的和平规则。为了在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和平,佛陀给人们制订了五条根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第一条不杀生:佛教认为剥夺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是最大的恶,一切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佛陀要求人们不杀生。不但自己不杀生,也教导别人不杀生,并以自己的慈悲心和智能积极保护一切生命。以前西方人受宗教影响,是彻底的以人为中心,认为人可以主宰其它生物的命运。近些年,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怜恤鸟兽,为动物主张权利。一些西方国家更是立法保护动物权益,反对虐待动物和动物实验,环保组织更是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动物。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觉醒。
 
第二条不偷盗:佛陀要求人们非与不取,不将别人的财物非法据为己有,充分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并阻止以人类的痛苦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佛教反对社会上一切剥削、压迫等不公正行为,教导人们培养慈悲心,依靠自己的精神、物质财富来修行。
 
第三条不邪淫:佛陀要求出家僧众断绝淫欲,在家民众断绝夫妻以外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在通过修行来保持自己身心清净的同时,还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佛教的修行方法介绍给社会大众,以便于净化社会人心,维护家庭幸福。
 
第四条不妄语:佛陀要求人们不讲假话,不恶语伤人,不搬弄是非,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评论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讲不利于团结的话,并且要修习爱语、学会倾听,尽一切努力来调解、平息由语言引起的各种纷争。
 
第五条不饮酒:佛陀认为酒精会使人乱性,从而导致人们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因此佛陀教导人们远离酒精。佛陀同时劝导人们远离一切不健康的精神产品,生活要简朴,懂得珍惜福报,避免不适当的消费,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去制订一份有益身心的“营养计划”,从而排除心中的“贪、瞋、痴、慢、疑”这五毒,保持快乐健康的身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