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走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上)

(2023-05-16 20:18:58)
标签:

作家张明

人生路过头发胡同

文化

情感

历史

分类: 文学作品

人生走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上)


人生路过北京“头发胡同”(上)

作者:张明

胡同是北京城的土特产,从七百多年前元朝建都的时候就有了。

胡同也是北方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源自于蒙古语“水井”。北京是内陆城市,有大量的人口,却缺少水资源丰富的大江大河,而人类的生活又离不开水,水井便成为市民生活的必须。古时屯兵也好,百姓定居也好,自然是围绕着水井,渐渐形成了巷道和街市。例如,胡同的繁体字为“衚衕”,显然是与人们行走在街巷或水井边有关。又例如,蒙古语“墨河胡同”是“有味儿的井”;“鼓哨胡同”是“苦水井”;“菊儿胡同”是“双井”;“巴儿胡同”是“小井”, 而“屎壳郎”胡同是“甜水井”的意思。

北京民间谚语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赛牛毛”。说明了北京城与胡同相互交织的关系,而且胡同和街市的名称也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米市”“菜市”“花市”“果子市”“煤市”“灯市”“缸瓦市”“劈柴胡同”“羊肉胡同”等名称,构成了京城百姓生活的地理坐标。

北京五花八门那么多的胡同,为什么我偏偏聚焦“头发胡同”?因为四十多年前,我的工作单位就坐落在头发胡同里。


一、“头发胡同”名称来历

 头发胡同位于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从西单十字路口向南走上一段路,在路西就可以看到“头发胡同”蓝底白字的交通指示牌。这是一条东西方向贯通的胡同,因而有东口和西口之称。胡同东口与宣武门内大街交汇,胡同西口与佟麟阁路交汇。佟麟阁路原名“南沟沿儿”,1945年因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先生改为佟麟阁路。

头发胡同名字的来历也很有趣。根据我收集到的资料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胡同细长,状如头发。第二种说法是,早年胡同里有店铺专门出售“髯口”(戏曲中表演者所戴的假须发),因而得名。第三种说法是指胡同西段有一座辽代古刹“真如寺”,西段的胡同最早叫“真如寺胡同”,为了同奉佛法,东段胡同取名为“同法胡同”。只是“同法”的发音比较绕嘴,再加上老百姓也不知“同法”为何意,叫着叫着就走音成了“头发”,而且更顺嘴一些。三种说法,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三种解释。

那时候,头发胡同还比较宽敞,大约四米左右;路面也较为平坦,胡同的总长度将近五百米(466.19米)。很少有居民将自家的大件物品摆在路面上,偶尔会有几辆自行车停在路边,但很快又会被主人骑走。胡同内两辆汽车相向而行不会有任何问题。人生走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上)


二、头发胡同居住过的名人

早些时候的头发胡同内汽车极少,只有住在胡同里的国家部长级干部的专车。况且这些领导都有自己的车库,他们的汽车也不会停在路面上占据胡同的路面空间。

头发胡同内,历史上还住过清朝官员和当代的知名人士。据资料记载,最早是清朝内务府官员、苏州织造、镶黄旗蒙古副都统、正白旗满洲副都统的景恩。因景恩“修三海(前海、中海和后海)”有功,慈禧太后将紧邻头发胡同东口的一块地赐予他,修建自己的宅院。这座四合院富丽堂皇、环境优雅,就是现在的头发胡同1号。新中国成立后,头发胡同1号分别住过曾任职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张友渔、刘仁。

头发胡同7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临时住过毛泽东主席的表兄王季范。王季范时任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毛泽东主席曾乘车专程到7号院探望表兄王季范。小小的头发胡同还留下过毛主席的足迹。

头发胡同23号,还住过新华社前社长穆青。穆青在头发胡同居住时,曾到河南省兰考县实地采访,写出了名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在头发胡同内还曾居住过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纺织工会主席、中共中央委员陈少敏。陈少敏,女,山东寿光人,1927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鄂豫边区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长、中原局副书记等职务。这位老革命家虽然已经逝世,但她的铮铮铁骨一直被后人铭记。

北京的胡同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头发胡同也是一样,我在这里只是撷取了几片花絮。

 

三、头发胡同的起源和历史

 如果按照起源来说,最早的头发胡同地理位置是一千多年前唐代古幽州城的城北垣。城北垣的外围有一条护城河,这条北护城河与城墙一直延续到元代建都。在头发胡同西口附近有一条胡同叫受水河胡同,受水河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如今这条河早已干涸,裸露的旧河道渐渐发展成为集市和胡同。前文提到辽代时,头发胡同西段有一座古刹“真如寺”。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真如寺建于辽代保宁年间(公元969978年)。一位来自四川、法号真如的和尚多方化缘,在头发胡同西段建了这座寺庙,并以其法号为寺命名。到了元代,寺庙改称定力院。明代后复称真如寺,并两次翻修。如今真如寺早已不在,头发胡同西段多是平房,未见寺庙的踪影。

说到头发胡同东口的历史,能在北京近代和当代文化史上留有一席之地。清代雍正年间,朝廷专为八旗子弟教育的“八旗官学”扩充房舍,其中的“镶红旗官学”校舍就建在头发胡同。到了宣统年间,头发胡同内设立翰林院讲习馆,翰林院的官员到此研习学科知识,以供朝廷各部部丞参选。

       (未完待续)

人生走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