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路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下)

(2023-05-17 09:23:47)
标签:

作家张明

人生路过头发胡同

文化

情感

历史

分类: 文学作品
人生路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下)

人生路过北京“头发胡同”(下)

作者:张明

四、鲁迅先生曾多次光顾头发胡同内的“京师图书馆”

民国初年,1913年的深秋,这是北京最好的黄金季节,筹备多年的“京师通俗图书馆”开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京师通俗图书馆”是在鲁迅先生的倡议和协助下建立的。

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先生,主管图书馆等方面的工作。鲁迅先生认为:“通俗教育能开启民智,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19131021日,在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二科佥事徐协贞及同司二科主事王丕谟的通力合作下,京师通俗图书馆在北京宣内大街路西临近头发胡同开馆。这一天,鲁迅在日记中写到:“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

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馆址原为清代翰林院讲习馆旧址,藏书除一般经、史、子、集外,还有其它图书馆没有入藏的通俗文艺作品,成为研究社会民俗的宝库。图书馆内南屋为读报室,北屋为读书室,后边是书库。阅览手续简单,馆内阅读、馆外借出都可以,读者很方便。

北京解放后,通俗图书馆的全部藏书由首都图书馆接管。199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在《鲁迅日记》的注释中说道:“通俗图书馆,全称京师通俗图书馆。社会教育司主办,由第二科管理。初设宣武门内大街,1919年底迁至宣武门内头发胡同。鲁迅常往联系工作,借阅图书并赠与书刊。”鲁迅先生写《中国小说史略》的时候,常常到通俗图书馆借阅图书。小小的头发胡同,也留下了鲁迅先生的足迹。

除了京师通俗图书馆,头发胡同东口一带还建有文化类小市场,主要经营图书、字画、文化用品和家具,有名的店铺有文苑斋、致雅堂、文学斋三家书店和醉经堂字画店等,京城里的文人墨客常在这里流连忘返。据《燕都丛考》记载:“象房桥之南曰抄手胡同曰小市,首颇繁盛,今渐移于宣武门大街之西,又北曰头发胡同。”《北京琉璃厂书肆逸乘》记载:“宣武门内头发胡同内海市界,向有书店数家,中午复有打鼓者出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市场渐渐没落,许多店铺变成了民居。好在有历史书籍能够记载下来,变为北京的文化历史遗迹,也成为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参考资料。

 

五、曾经熟悉的工厂车间

四十多年前,我的工作单位在头发胡同59号,临近胡同西口。我上班的路径,通常是骑自行车沿着新街口、平安里、西四北大街、南大街,西单北大街,过西单十字路口,再南行,从头发胡同东口进入,然后顺胡同向西继续骑行,直到59号单位门口。

我的单位叫“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厂三型仪表车间(早已搬迁)”,厂部在德胜门外关厢。工厂还有几个车间在城区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些车间原来多是街道工厂,然后合并、转产,升格为较大规模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厂。例如,我所在的仪表车间,最早是街道的气缸垫厂,后来合并改产为工业仪表。仪表是显示设备,与其它电器元件组合在一起可操控,就成了控制设备,我们车间就是生产控制设备中的三型仪表。车间共有三个班组,其中一个班是生产模具,仪表的金属外壳;另一个班是组装,在印刷线路板上连接导线和电器元件;还有一个班组是调试,主要是检验成品的技术参数。工业仪表的一型至三型,主要是从电流单位信号的不同来区分,因为涉及到技术参数问题,这里不赘述。

19774月,我从部队复员回北京,被分配到这家工厂的人事保卫科工作。两年后的1979年,我主动要求下车间,这便来到了头发胡同的三型仪表车间。车间主任让我担任调试班的班长。调试班给我的印象是整洁和安静,工作人员都穿着白大褂,案台上摆着仪表和测试设备。由于那个时代,社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都不高,我们生产的工业自动化仪表竞争不过外国企业,仪表产品被淘汰,因而转产,生产民用的电加热器。这种小型装置,是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用于家庭或办公室烧开水。这样巨大的生产落差,极大的影响了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也造成了原有技术、设备的严重浪费,许多技术人员流失,厂房也逐渐闲置。最终,工厂靠出租厂房为工人发工资。当然,这是后话。

头发胡同内的整个车间在一栋二层小楼里,小楼坐东朝西,南北狭长型。我就是在这里工作了五年。除了厂休日,一周上班六天,我来回骑自行车穿梭于头发胡同,风雨无阻。

人生路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下)

六、重返头发胡同的感受

前年夏天,我到西单办事,然后突发奇想,顺路去头发胡同看看,因为1984年离开后再也没去过,岁月的时针又走过了三十九年。

我沿着宣武门内大街自北向南走,很快就见到了头发胡同的交通指示牌。到了胡同东口,一位街道工作人员拦住了我的去路,要查看我的健康码。我出示了健康码,他又要我登记,我说我不住在这里,只是路过,就不用登记了。他很认真,说路过也要登记。我只好写下姓名和手机号码,工作人员才放行。

我驻足观察,旧时胡同口墙壁上的“头发胡同”铭牌已经没有了。径直向里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头发胡同1号。当年我上班时来来回回匆匆而过,从没有认真看过胡同两边的建筑,这回好了,有了充裕的时间。1号门楼的建筑完全是古典式的,两扇大门连同门框、门槛和门楼的立柱,应该是原有的实木制作,看上去厚重结实。大门上的两个兽头门钹也像是原装的,两边的抱鼓石也保存的很好。再向里走,18号大门的装饰显然是当代的仿古,大红和金黄,颜色鲜艳夺目。胡同里还有胡同,也是北京民居的建筑特色。例如,头发胡同里的小市胡同,看上去非常的窄小,机动车肯定进不去,只供行人或自行车出入。顺着头发胡同再往西走,看到一座仿古建筑,是一家健康社区的办公地点,门口的灯笼很别致,红色外罩像剪纸一样镂空,里面是乳白色的玻璃灯筒,我急忙用手机拍照。再往前走,是西城区的金融街办事处。胡同的路面很干净,但是被停放的小轿车几乎占据了一半的路面空间。有的还蒙上了车衣,看上去一时半会不会开走。几株高大的国槐为胡同遮阴,显得幽静和安谧。

与我们单位不远的住户是原国家某部副部长的家,大门和车库与四十多年前的状况一样变化不大。当初我们工间休息时,常常在他家门口的路面上打羽毛球。我们穿着白大褂,再配上深蓝色裤子和黑皮鞋,运动时衣摆飘动,也蛮有诗意。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

终于来到了头发胡同59号。门口扩大了一倍,两扇大铁门严丝合缝,只有小门有一条缝隙。我先敲门,等待一会儿,见没有动静,急切的心情让我推门而入。二层小楼还在,只是旧了许多。门口的传达室开着窗户,但没有人。我询问屋里有没有人?一位老师傅闻声过来,问我找谁?我说谁也不找,只是路过看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曾在这里工作。

传达室值班的师傅姓苟,对我的来访很感兴趣,饶有兴致地听我回忆。苟师傅比我大一岁,来这个地方工作也有几年了。他说,现在这里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的一家单位。他问我要不要进去看一看?我考虑到人家都在工作,不要影响人家,就说不用了。苟师傅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四十年前在这里工作过,值得回来看看。

我告别了苟师傅,继续向胡同西口走去。在胡同口,仍然有值班人员检查进出的行人。我看了看胡同口的南北墙壁,还是不见“头发胡同”的铭牌,便询问值班人员。他们说东口应该有,我说刚从东口过来,也没有看到。其中一位岁数大的人说,也许是被人摘走了,原来是有的。我问他是不是这里的老住户?他点头称是。我说四十年前我在59号上班,他说那里最早是街道的气缸垫厂,后来才改成北京自动化设备控制厂的一个车间。我欣喜地说,您真是这里的老住户了。

出了头发胡同西口,面对的正是佟麟阁路。路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叫中华圣公会教堂。据称,现在那里已经改装成一家大型的特色书店,而且十分的网红。

     (全文完)

人生路过北京“头发胡同”[原创](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