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一双平视权力的眼睛
(2013-05-17 14:45:36)
标签:
教育 |
按:这是前段时间为法治陕西写的一篇文章。
稍翻翻历史书就可知道,在历史上,记者这个职业,鄙之者斥为“文人末路”,赞之者誉为“无冕之王”。那么,我们不妨要问,同一个职业,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的地方,社会评价会如此悬殊?
一般来说,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比如说薪酬,较高的薪水报酬,恐怕是一个职业受人敬重的重要前提,一个职业如果让从业者成天捉襟见肘,这职业当然不可能让人心生向往;还有职业门槛,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一定是需要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一个人人都会做的职业,注定也不可能会让人心生羡慕。但是,仅满足这两个条件还不够,一个职业要真正赢得社会尊敬,还必须形成以增进社会福祉为核心内容的职业规范。
再说新闻工作,随着新闻的职业化,社会大众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期待,不外乎两点:一是渴望提供全面真实的新闻报道,二是对公权力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公权力的健康运行。
媒体要不让大众的期待落空,怎样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是试金石。你不必去无端地挑衅权力,即使你面对国家权力时难免恐惧,大众也会给予同情地理解,因为人们都知道为权力撑腰的是合法的国家暴力。
但是,民众要求你你在权力面前努力挺直的腰板,有一双不肯轻易跪下的膝盖,无论权力居于何等高位,你总是能有一双平视的眼睛。你必须知道,权力并不必然会提高人的道德水准,掌握权力的每一个人,都有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还得特别强调一下的是,这双平视权力的眼睛,要在报道中体现出来,这双眼睛,在工作之余,在日常生活之中,也不能轻易忘记睁开。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前几天两会结束后,新任总理李克强首场新闻发布会。那场新闻发布会,按一些媒体的说法,是新任总理的“首秀”,因此备受关注,据报道,记者会现场气氛总像战场一般激烈紧张,开始前记者们蜂拥而至抢最佳位置,开始后使出浑身解数抢提问机会……
但是,恐怕给人印象更深的拼抢,还是发生在李克强总理新闻发布会散场后,人们看到有许多记者冲上台去抢总理副总理们用的东西,举凡铅笔,便笺都被一抢而空,其中还有一位白子女记者抢到了李克强副总理喝剩的半瓶水,如获至宝般放入包中……
这个消息在新闻发布会后的几天,一度曾在微博上热传,舆论对这些记者颇有微词,但我也看到有人替这些记者辩护,认为拿领导人用过的东西做个留念,属人之常情,更何况新闻发布会已经结束,记者们工作也已完成,工作之余的行为,无伤大雅。
这些辩护,我总觉得不太得体。且不说新闻发布会结束,决不决意味着记者工作已经结束,当年通讯手段还不发达的时代,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的第一件事记者是冲向电话亭或电报局,当然现在是网络时代,新闻发布会上全程直播,就是记者的现场观察,也可以现场随时发到编辑部,记者们的发稿压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是,一个亲历现场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为自己的媒体,为自己的受众,还可以呈现更多电视直播镜头之外的东西,这些工作,远比去抢那点所谓纪念品重要。
更关键的是,那些冲台去抢那点东西的记者一不小心,把自己致命的专业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桌上的那点物品,领导在手中一拿一放,前后几十分钟而已,但在这些记者的眼中,已经变得非同寻常之物,无他,这些记者缺少基本的专业训练,根本不具备一双平视权力的眼睛,于是,见笔不是笔,看纸不是纸,甚至极端到把“剩水”当“圣水”,民众敢幻想这样的记者能代表他们去监督权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