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手中藏有一枚寶泉局“乾隆通宝” 角头双点通,自识为雕母大样。实测直径27.8-28.1mm,厚1.5mm,穿径5-5.7mm,廓1.0mm 外缘3.5mm,重6.91g。
其直径超许多直径仅为27.5mm左右的母钱,是“乾隆通宝”大样币中极少见的品种。
其重量符合大清制式。每枚雕母钱重2钱3分。按一钱折3. 7克,则2钱3分,当折合8. 51g,但经雕凿成雕母钱后,重量会少点。
此品外缘包浆为一层附着坚实的氧化膜,薄雾状。透过这层氧化物可见其钱币的精整光洁,质地细腻,呈非常亮的金黄色。
许多藏友冷一看可能会觉得这算哪门子雕母大样钱?它不是与其他的乾隆通宝没有什么区别吗?但你上手抚摸过它后,与真正乾隆通宝雕母钱一比对,就能认出来它是用一整块铜手工雕刻而成的古币。
再看看雕母的字体,面文为汉文“乾隆通宝”, 背文为满文“宝泉”,是用精铜斩凿而成。明眼视之,即可见其字口清晰,无任何粘连,笔画坚挺有神,轮郭显露出锋芒,交叉弯折之处呈清角,雕凿味一望即知。将其形态与互联网随处可见的“乾隆通宝“母钱和普通制币(子钱)一比比较,两者的区别显然一见,的确是炯然不同!
仔细观察,个别笔画与钱肉相接处,起落笔处(如“寶”字寶盖下王字第三横笔的头,寶盖右勾,尔字第二横。“通”字甬之右竖笔下勾处) 笔画的平面上,均可查见细小的刀刻痕,此痕迹绝非通常铸币工艺所能为。在20倍放大镜下观察也未发现铸钱的捶铸痕迹和龟裂纹。另外,此藏品中穿的四角有自然的穿痕磨损痕。
很多藏友在古钱币博物馆看过的乾隆通宝雕母钱大都是正中间都是没有穿孔的未流通状态。因古代正常人不会接触雕母,自然不会流通。但传说有铸币局可以接触到雕母的一些官员把雕母携带在身上,带出铸币局之后将中间穿孔,作为正常的流通钱来使用,所以,才会有流通过的雕母钱。
孙仲汇先生在他的《古钱鉴藏趣话》中说:
“明代及清初雕母均稀若星凤,存世屈指可数。清初的顺治、康熙雕母迄今未见开门见山的真品,即雍正雕母也难得一见,今市上有售者皆伪,真正的雍正雕母应是薄形与制钱相近”。
像这种楷书体的雕母钱甚是少见。所以,当今人等对雕母的认知,大多是清中后期那种体厚重超常,钱文精雕细刻,小平雕母钱形制近乎折二钱的才是真的雕母钱,其他的雕母则一概予以否定!于是,言及雕母必称“钱体厚重无砂眼、字口深峻有拔模斜度、地章平整、铜质精纯云云”等一番套话。
当下互联网展示出来的雕母大样币,其钱文书体多是精细的山谷体,等线体。
然对孙仲汇先生考证后说过:“雕母应是薄形与制钱相近”之意却被忽略,对这种雕母钱大样实在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在互联网上有内蒙古扎兰屯师范学校刘昭棣先生的撰文《介绍一枚宝泉局乾隆通宝雕母钱 -兼谈乾隆雕母钱及其他》,展示过他藏有的一枚“乾隆通宝宝泉局雕母钱”(直径29mm、厚1.8mm,重8. 15g),其币文书体和型制与本人藏品相似,但又有些许差异。
在他的文章中述:
“乾隆雕母钱的记述研究,始于张纲伯先生在《古泉学》第一卷第四期上发表的《后素楼清钱谈》一文。他收入7品乾隆雕母钱(宝泉4品,宝源3品)。之后,丁福保先生《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和《中国古钱谱》中收入的7 品乾隆雕母钱,均是张文中的那7 品。《简明钱币辞典》另外收入5品乾隆雕母钱(宝泉3品,宝苏1品,宝陕1品),《中国民间钱币藏珍》又收入3品乾隆雕母钱(宝泉2品,宝源1品)。以上几部著名钱谱共收入乾隆雕母钱15品。
对这15品乾隆雕母钱按钱文的写法和内廓宽窄的区别刘昭棣先生分为七种做了详细说明,但均认定是錾凿出来的雕母钱,各枚雕母钱之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细微差别。
我以为,刘先生研究的结果说明: 雕母钱的确不同于用一个钱范锤铸出来的行用钱,有差别是自然的!抛开雕母钱的特征,机械地以币文书体不同,笔画不同,形态不同,就否定某雕母钱,是对古币的错误辨识方法,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像这种楷书“乾隆通宝”母钱或雕母钱,存世罕见,是研究清代雕母难得的实物例证。进一步研究之,以追寻和还原历史真相应是收藏家的追求。
2020年11 月6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