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关于本文题目所指的“康熙通宝罗汉刻花”钱,在《2013版清钱版别图鉴》中宝泉局康熙钱币图谱中收录有四枚“康熙罗汉刻花钱”,其中“扁熙版”有一枚(如图1);
又《中国花钱彩色图集》中也收录了两枚“刻花康熙通宝罗汉钱”(如图2)。
说明在大清康熙年间,确实铸造过这种类型的铜钱,其尺寸为小平大小。由于携刻和做工精美,表面似有鎏金或本身是金铜合金铸币,估计系官炉铸造或人工定制,非行用钱,主要用于宫廷内官宦人家把玩或赠与用。如春节前作为压岁钱,在女儿出嫁时作压箱钱。
吾藏有大型,中型小型宋、元,遼,清民花钱数十枚,唯有所藏之这一枚“扁熙版康熙通宝罗汉刻花钱”尤其精美,可视为大清朝的艺术臻品。
与《2013版清钱版别图鉴》中载入四枚的“宝泉局康熙罗汉刻花钱”粗略比较(书载图片不清楚,无法对细节进行对比),其币文相似,“熙”扁体,属“扁熙版”。币外缘和内部刻花迥异,非同模币或同设计花钱。
此藏品直径26.7mm 厚1.2mm重5.05g 。
与互联网某公司之拍卖品 “大清康熙通宝宝泉局,罗汉手刻雕花母钱” 尺寸相近(直径27.2mm 厚1.24mm重3.4克) 。
用直径比较法比较其钱币重量,此藏品在直径,厚度均小于拍卖品的情况下,重量却超近1.55克!
结合藏品币通体金黄,无锈迹,而表面有红色氧化层(金质钱特有的氧化物)的情况,分析此藏品必含有重金属金。
又采用业界通识的量杯容积法测试,此藏品的密度达16.83g/m3。因此判定此藏品是金铜合金做成。
如按纯金密度19.32/m3计算,含金比率为87.11% ,如按合金参入铜混合算,因铜密度8.9g/m3,混合后藏品中含金量达59%。应该符合大清时间所谓金币的通常比率。是一枚金币无疑!
观此币满文宝泉面的花饰,全部是精湛的刻花。
在外缘细线条与内圆斜线刻花圈4mm宽度内,分为八个部位分别刻有不同的花饰。
1/在9.5-11.5点位与12.5-2.5点位上的花饰表面结构相似,但细节完全不同。这两组花饰与3.5-4.5点位和6.5-8.5点位上的花饰对应。但细节上也略有不同。如花芯点珠的大小和位置。
2/而在11.5-12.5点位和5.5-6.5点位上携刻的菱形网状花饰也不是完全一样。
3/在2.5-3.5和8.5-9.5点位范围刻绘的花饰特别精湛: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上下各三点凹陷的点珠和中间有芯四辫花饰凹陷下去的平面有无数小点。间隔在花芯中间的中间的四个小点珠组成一个方形框,每个小点珠还有外阴环,使电珠成一个个阳珠。
在藏品钱币中内圆斜线刻花圈与内方穿之间又以四个方位携刻。
1/左,右刻满文“寶,泉”,周围用无数个凹陷和凸起的圆珠装饰。
2/在上部刻有一条鱼头向右的鱼,下部刻有一条鱼头向左的鱼。鱼之鱼眼,嘴,鳃,鳞,尾,刻画生动细腻,颇有立体感。此图案和手法与大清其他带走双鱼,代表“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处理手法相似。
3/在上下两条鱼周围也采用无数凹陷和凸起的电珠装饰。
4/在中穿廓之肉身上也不遗漏地携刻有大清流行的绞盘枝状凹陷点和线条装饰 整个币面的花饰构成一个和谐共生的喜气洋益的高级画面,完全是工匠精雕细刻的成果,一幅艺术珍品!
毋容置疑,这种艺术成果绝非钱范翻砂工艺可以做成的,实在是太美!
在“康熙通宝”币面,在外缘细线条与内圆斜线刻花圈4mm宽度内,又分为六个部位分别刻有不同的花饰。
1/在11-1点位和5-7点位,携刻相同的回纹花饰。
2/在1点-3点位携刻着六点带芯梅花。梅花芯为阳芯,周围有阴刻圈包围。上下又有两阳电珠装饰。在7-9点位携刻着S状纹,用无数点珠装饰的花饰。
3/在3-5点位和9-11点位,是携刻的阴刻菱形纹。
整个钱币面纹饰也是赏心悦目。 钱币中部的“康熙通宝”四个汉字,其“熙”字与其他三个比较起来比较扁平,被称作“扁熙”版是当然的。
至于有朋友对康熙通宝”四个汉字笔画立面浅,有粘连,因而质疑此钱非人工雕刻。
我推断是因为大清手雕钱常有先用铸模做成钱币胚状,然后二次精雕细琢的情况。
此币“康熙通宝”四个汉字的状态是原铸样,未经精雕,与币面平面一起打磨平整后再做后处理后的结果,也勿需多疑。
再者,此藏品绝非孤品,一定还有存世之物尚未发现。只不过这一枚状态太好,会引人嫉妒质疑。
但钱币的历史状态会说话。它确实是一枚难得的藏品,人间艺术臻品。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钱币,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皇帝六十寿辰时,特命专司钱币铸造的北京户部宝泉局精铸,称为“万寿钱”, 是一种宫廷钱,以作纪念。
我这枚藏品来源于东北黑龙江伊春地区满族正黄旗之藏家,应该是传世珍藏之品。
2020年11月2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