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上年设立叶尔羌局后,又在新疆阿克苏铸设一钱局,以后铸“乾隆通宝”红钱。
乾隆三十年(1765)移局乌什,清嘉庆四年,乌什局迁回阿克苏。阿克苏局所铸红钱与叶尔羌局同期铸钱风格近似,铜质纯净,钱体厚重,文字工整。均为背穿左满文阿克苏,穿右维文阿克苏。
它嘉庆五年,仁宗皇帝谕内阁旨:
“现在阿克苏请领祖钱式样,所有新疆等处地方,自应鼓铸嘉庆钱,以资行使至乾隆钱尤应永远通行。嗣后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万世子孙敬谨遵循勿替。”
对仁宗皇帝这一谕旨,是阿克苏局于嘉庆五年始铸嘉庆钱,按回疆自嘉庆以后,仅存阿克苏局。 虽然并未万世子孙完全遵照执行,但其子孙中确有变通执行者。
后来的减重钱就悉为嘉庆以后各朝遵例补铸,以光绪朝为最多。
阿克苏局铸钱历时131年,铸钱多为内地著名的“红钱”,黄铜钱所见稀少。
这可由杜坚毅,顾佩玉著《中国钱币丛书,新疆红钱大全》了解到:
“早年张纲伯《后素楼清钱谈》说:
“回疆诸钱,悉为红铜,所见黄铜,皆部颁母钱。” “后见泉书也多持张说的观点“。笔者历数年眼过手拣红钱逾五十万枚以上,所得黄铜钱仅区区十数枚而已,足见其稀少。但这些黄铜钱铸工都不精整,毫无样钱文字挺拔深峻、穿口边道齐整的基本特征,更缺乏样钱的独特神韵。
从本书所载实物看,南疆各钱局几乎都铸有黄铜钱,又以叶尔羌局为最多。 早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准噶尔普尔为方孔圆钱后,便有以黄铜普尔改铸的叶尔奇木局“乾隆通宝”,“当十”、“当五十”、“当百”咸丰大钱黄铜钱。 而阿克苏铸有“嘉庆通宝”、“道光八年十”等黄铜钱。 从这些黄铜钱铸造的时间和数量分析,这些黄铜钱可能是分散各地零星回收的准噶尔黄铜普尔因材就地改铸而成。由于当时熔铸黄铜钱的工艺落后,故所见黄铜诸钱的品相大都不如红铜钱好。”
所以,著书者认为“南疆黄铜钱不应悉为样钱,绝大多数应为偶铸的流通钱。”(但本文展示的“嘉庆通宝”铜币,做工却似母钱,携刻和铸工均令人惊叹!)
从入谱《中国钱币丛书,新疆红钱大全》看,阿克苏铸造的各种版别的“乾隆通宝”铜钱,重量从3.58克-8.6克;
而铸造的“嘉庆通宝”钱按面文中的“嘉”字上的“吉”来分,有大吉、小吉分“大吉嘉”钱和“小吉嘉”钱之分。
“大吉嘉”钱的特征是连头寶,穿左满文阿克苏,穿右维文阿克苏。前冠寶,翘足接庆。 当今多见的阿克苏铸嘉庆通宝均是“小吉嘉”版,其币重在3.15-5.2克之间。仅有一阔缘,大径,大吉,三角通试铸大样币,重量6.67克。(如下图)

再有,新疆阿克苏局铸造的新疆钱系列,是唯一没有记值和记地的年号钱,也是唯一钱背上未出现汉、满、维三种文字共存现象的年号钱。
二、展品品鉴:
1、是品状态
本文展示的这枚黄铜质小吉版“嘉庆通宝”钱,是一枚脱谱钱。系东北黑龙江传世,包浆老道自然,厚实。小平制,表面似有鎏金,令钱币保持原有完美铸成状态,无严重锈蚀结晶,是一眼开门之品。
实测直径27.8-28.2mm,厚2.4mm,穿4.4mm 廓1.0mm,宽缘4.0mm,重9.07克(重量超过起前述阔缘,大径,大吉,三角通试铸大样)。
此品与《故宫清钱谱》一书P22载有一枚阿克苏局“嘉庆通宝”小吉嘉减笔祖钱相似。

故宫钱谱





又见龚士元编《清钱版别图鉴》载有一枚部颁阿克苏局嘉庆通宝小吉嘉样钱。标注为珍稀少见的四级币,黄铜质。面文与寶泉局相同。

与我的另一阿克苏嘉庆通宝藏品相似(如下图)

还见“华光谱著钱谱”记载:

除上述钱币外,时至今日未发现与本品完全一样的钱币。且这三枚上谱的钱币参数不清,从图样看,均不及藏品币文深峻,挺拔。比较之余,所藏品为铸母钱是当然不让之物。
2、铸币特征
1、此品铜质优良,手感油润喜人。
2、此汉文“嘉庆通宝”四字纤细工整,书写规范,立面挺拔,无任何粘连。笔锋起落有序,笔划圆润,锐利之处尤如书法艺术再现。 钱文“嘉”字为小吉,中横长,起落笔圆润有顿。底部与穿廓离开; “慶”字下反“文”少笔。上点连穿廓下框。 “通”字“甬”头为特有的“角头”,又似变异倾斜的上翘刀字头。左走之上两点化点为两捺。 “寶”字为斜“王”,“尔”寶,冠部左边为出头的长撇点,下“貝”为开口貝。
3、最具特色、很有创意的就是背右维文五珠点独具梅花状排列。前后各朝均未出现,成为嘉庆朝阿克苏局铸钱的标志性符号。 上述三点为嘉庆朝阿克苏局铸币所独具,前朝和后朝阿克苏局所铸各年号钱均未出现。
品鉴之余,对藏品的珍稀尤增信心。兴奋之时,忍不住与同好分享。一人乐不如大家乐!
2020年11月8日撰稿于成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