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学生周报

(2011-12-22 09:35:3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学生周报作者:陈冠中

论杂志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新青年》、高信疆主编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80年代大陆的《读书》,都是划时代的。其它范例很多,不赞。

《中国学生周报》的影响远没有前面几份杂志大,但性质上有相似处,都是对某一代的某一群体起了启蒙作用。自它74年停刊后,香港一小撮昔日文化青年还常会提到它,这群人包括我。

在我的成长期,影响我的香港杂志有《星岛晚报》副刊和漫画版、天主教会的《公教报》、《读者文摘》、《万人杂志》、《中国学生周报》、《年青人周报》、《明报月刊》、《70年代双周》和香港大学学生报《学苑》。其中始终在感性上最接近的,是《中国学生周报》,我们一般就叫《周报》。

记得每期我在报摊买《周报》后,先翻的一页不是影评,也不是占更多篇幅的文艺或社会议题,而是搞笑版,叫《快活谷》-- 看笑话,这大概是我这样的中学男生当初被吸引而成为长期读者的始因。

快活谷式的搞笑,颇为麻辣不文,政治不正确,不像我当时家里订阅的《读者文摘》那么幽默得无伤大雅,所以对男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譬如当时号称香港电影王国的邵氏,广告口号是「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快活谷就三番四次说「S氏出品,必属鸡片」。后来香港中文广告词流行的谐音换字手法,会不会是源出于此?

不要小看这么一个小玩笑,对中学男生来说是代表了一种新感觉,惹笑、抵死、粗鄙、没大没小,真的是不点不明,一点即明。我精读快活谷多期后,想去投稿,可是花了多天时间,绞尽脑汁才挤出一个很破的原创笑话,寄给该版,虽获登出來并收到几块钱的稿费,但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挺失望的,而且下了个结论,写笑话不单赚不了钱,而且远比写文章辛苦。

多年后我更知道喜剧剧本最难弄,要人笑是比要人哭或害怕更难,能写喜剧的人个个天生异禀。同时,我看到快活谷式的搞笑戏谑,至TVB的搞笑节目,至70年代初许冠文开始的搞笑影片,都只是实现了喜剧的其中一个面相而已。这点在写到香港喜剧片时会再说明。

67年的《周报》里,最早让我看懂的影评是写台湾中影公司在60年代提倡的「建康写实」片,那应是家长和老师都不反对我们看的电影,为什么《周报》两大影评人石琪、罗卡对它们评价不高呢?噢,原来因为它们不算是好电影。一下子我的观影势利眼就被打开了。及后《周报》一众影评人推介龙刚导演的《英雄本色》,肯定之余尚嫌他「寓教化于娱乐」,原来如此,谁再敢高喊文以载道?太好玩了。

不过,批评港台影片并不难,学了几招功夫就可以对它们指手划脚。年轻人学艺,偏要找自己看不懂的来看,这就把我们引到艺术片和作者论,前者有些是真的看不懂,后者-- 作者论实为导演中心主义 -- 是把本来看得懂的商业片弄得看不懂。这是崇拜的开始。

《周报》的感动人,还跟我做读者那几年某些版面的主编罗卡和陆离的执着有关 -- 有执着就有态度有激情,吸引着有缘人。我当时有所不知的是,罗卡、陆离能按自己的想法编版,是因为《周报》有一个开明的出版人林悦恒。

中学毕业后,我再没太在意《周报》,大概是误以为自己超越了这份中学生刊物。算起来,我只有几年时间是认真在看《周报》的,更说明影响可能不在知识传递,而是在视野和心态典范上的转换。

《周报》创办于1952年,共1128期。结束后,它在文学方面的传承给了《素叶》、《大姆指》等仝人出版物,流行乐方面有着各年青人周报,电影方面的事业由《大特写》、《电影双周刊》去延续,但是它的文化激情、美艺势利、执着不舍、温柔叛逆,快活谷的抵死戏谑,电影版的世界主义眼界,换言之它辐射出来的隐性态度和精神,现在想起来,我敢说感应最强的是早期的《号外》。

﹝原载《万象》、《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明报》世纪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