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江月
王江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428,595
  • 关注人气:5,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徐与王朔:双剑合壁与双重自醒

(2006-07-07 01:26:15)
老徐与王朔:双剑合壁与双重自醒
老徐与王朔:双剑合壁与双重自醒
拍摄现场,导、演一把抓的老徐
 
故事开始在一个子夜,某电视剧组驻扎地,某小酒店。女演员进了男导演的房间,她宿醉未醒,人严重拧巴,因为不想在戏里继续“装”下去,向男导演提出罢拍,男导演傻了,两人开始交心,形而上的夜话就此展开……
新的一天开始了。戏还是要拍,不管它有多烂有多装。说来说去,男导演和女演员,所有人,还是得相信梦想,即使它总照进虚空,大家也得伸脖子渴望着,被烧毁了都不能怕,所谓信仰是也。
这就是徐静蕾的电影《梦想照进现实》。
 
老徐与王朔:双剑合壁与双重自醒
 
看完电影,我听见各种反馈。有说台词冗长场景单一枯燥得睡着的;有说王朔的台词精彩绝伦;有说这是一部实验性很强的电影的;有说徐静蕾胆儿大的,这样的电影未必会有票房……
没与徐静蕾对话前,我翻看了有关这部电影的一册“教参书”,它是备观众解惑与回味之用的。“教参书”上赫然写着:老徐电影+王朔语文=《梦想照进现实》。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你可以把《梦想照进现实》当作是作为导演的徐静蕾的自我挑战,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作为作家的王朔的再度回归,又或者,你可以把这部电影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再严密不过的全新的中国电影,当作是老徐与王朔的双剑合壁与双重自醒。
梦想打哪儿来?到哪儿去?梦想之光所投射的现实又是何等模样?梦想之光一旦降临,现实该咋办?这是弥漫在从前以后,乃至今生今世的疑问。所有人都在问,包括你。
我们听听老徐关于电影以外的回答。正穿梭在各个城市为这部电影做宣传的她,忙完一天各种采访、见面会后,回到房间。午夜,如约将电话打给我。
 
这个电影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
连续在几个城市做宣传,你听到观众哪些反馈?
什么说法都有,有人说看得挺费劲,因为对白很多又很快,观众跟不上,有人说光影还不错,就类似的这些评论,跟我想象中差不多。之前也说过,这不是一部大众电影,它比较偏重文学角度。
 
有人说《梦想照进现实》这部片子是“老徐电影+王朔语文”的一次实验,你预感这种实验会禁得起市场的检验吗?
如果说市场检验的话,我觉得检验得挺成功。现在我们通过一些广告商,已经收回成本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票房只占到电影本身资金回收的20%到30%,主要还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一部电影做了一百分拷贝收回四百万,另一部片子做了十份拷贝收回了三百万,那当然是收回三百万的成功。商业看的是投资与回报的比例,我觉得现在已经很成功了。
 
二百万的票房,你真的就很满足了?
这是我的真心话。首先我对这部电影的认识很清楚,没打算让它拿几千万的票房,一千万都没想过。它是一部艺术电影,肯定不适合所有的观众看,可以说不适合大部分观众看。在一开始宣传的时候,我就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两个人说话的电影,这也是对观众的尊重。所以我对它票房期待值不是很高,八百万已经是奇迹了,我觉得基本上不太可能。
 
这你成立自己的公司后第一次领衔一部电影的运作。现在还没开始卖就已经收回成本了,这些尝试或者说是实践对你来说是电影之外的收获吗?
我觉得是。以前大家也在花钱做电影,但是相关的产业总是发展不好,我觉得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好莱坞也不是百分之百全靠票房回收,这是我们应该向人家学习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的相关产业开发不好。如果是为了挣钱,我没必要用拍电影来挣钱,挣钱有很多方法。我的目的只是看看这样一部电影会不会亏本,如果没有,那以后就按照这种模式运作下去,我的发挥空间也很大,没有太多的限制。当然,商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会后退的,但刚开始我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模式,这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我们不可能永远都靠大片赢得票房。
 
据我对你的了解,你有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一面,但也有相对传统的一面。对“商业”的认知,是一下子就接受了,还是经过了一个过程。
之前我也遇到过挫折。我前两部戏发行的就很不好,对我来说,一年才做一部电影,我一生当中创作力旺盛的时候才有几个一年,所以每部作品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我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好,没有什么天大的难事是我做不好的,我还是需要去尝试。
 
尝试之后感觉怎么样?比如第一次录歌、第一次出单曲、第一次开发电影的一些衍生品。感觉你以前挺反感做“秀”的。
这跟做秀和炒作没有一点关系,在我能接受的做事底线内。这部电影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我第一次调控整个运作。我觉得唱歌是一件正经事,同时又能对电影的宣传起到一定作用。我唱歌不是想当一名歌手,我就想找一个旋律是朗朗上口的,让大家觉得好听,能顺便记住。
 
 “两个人一个场景的电影更考验导演”
已经是你第三次做导演了,这次是不是在整部电影运作方面的成就感大于你做导演本身的成就感?
可能跟比较专业的人说他们会更明白。其实做这部电影的导演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越是这种戏导演越难拍,有很多东西体现在细微之处,除了说话之外,我怎么样能不露声色的尽量把节奏控制好,越不露痕迹的东西导演越难把握,这是很考验导演功力的。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没关系,我知道自己是不是进步了,能从中学到东西,自己是实打实地高兴。
 
但很多观众会觉得,导演只有在指挥千军万马,调动各个部门的时候才见功力,也许,他们会觉得徐静蕾这次做导演可容易了,就指挥两个人,场景也相对单一。
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我第一天拍的戏就是三百人的群众场面,但其实并没有多难,现场有那么多副导演在嚷嚷,不管怎么说,这么多人站在那儿气势就出来了。反而是这种只有二个人的戏更难把握,不管是你的调度还是任何细微的变化都比较困难,它是需要在分寸感上做文章的事情。当然我倒不一定做得有多好,一部电影拍下来我自己也有诸多不满,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两个人的场景是全世界最难拍的。我觉得拍完这部电影之后,再拍什么电影都不会很难了,除了一些高科技的东西,那是另外一个领域了。这样的场景拍完了之后,加深了我做导演基本功。
我觉得,不同的人喜欢的角度不同。有人喜欢《我和爸爸》,有人喜欢《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但也有人喜欢这部电影,我不需要所有的观众都接受它,但我需要所有人接受我的这种尝试,所以我不会拍同一类型的电影,没有一部电影会是我的终极之作。我已经过了就靠一部电影吃饭的阶段,即使别人反对我也一样会做,重复自己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细节的设计,我也感觉影片的光影效果很有特色。
红色的光的都是我自己改的,一开始是侧光,然后是大顶光,最后变成大逆光,虽然是同一环境,但因为光线的变化而显得不一样。同时又要跟剧情契合的特别好,这就是考验功力的地方。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各种可以变化的细节。
 
你在影片始终穿一件红色T恤,选择红色是刻意的?
这部电影的整个基调虽然是在夜里,但我希望拍出来的效果是冷色的,调灯的时候也把光调得偏蓝,我的服装要跟这种色调做一个对比,红和蓝,暖和冷的对比。
 
你说过,王朔的剧本是这部电影的基石,他看过影片之后觉得怎么样?
徐:他没看。他自己写的剧本,拍的电影都不看,他说看过之后起鸡皮疙瘩。他编剧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他也没看。
 
你在拍摄过程中,是“原汁原味”地呈现剧本,还是加进去了一些徐静蕾的元素?
一定会有我自己的元素。别说是他写的,有时候我自己写的文字在用言语说出来的时候都需要改,一句话在脑子里形成和用嘴说出来是两回事。所以在正式拍摄之前我们排练过四天,反复的对词儿。
 
我看电影时有一个感受,就是不能分神,否则就觉得听不明白。即使是看这个剧本时,也觉得似乎不能跳行。你们在背这些台词的时候是不是也比较费神。
是挺难的,我基本上不会跟韩老师说今天拍到哪,就用一盘胶片在转,能说到哪儿是哪儿。韩老师是国家话剧院的一级演员,台词功底很强。但对我来说障碍就比较大,因为我还要做导演,又要背那么多台词,必须头一天做足了台词准备。
 
背王朔这样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台词有什么技巧吗?
没有什么技巧,就得实打实地背。而且不像有些台词还有些水份,可以临场发挥一点儿。剧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王朔老师认真写的,他不是在胡说八道,仔细一捉摸都是话里有话,如果随便改了前后就容易脱节。
 
很多人都觉得韩童生老师的表演很精彩,互动在表演中很重要,你们在演对手戏时这种互相给予很多吗?
挺好的,本身对话当中就有一些你来我往的味道,如果两个人的话互相搭不上,这部戏就没法进行下去了,为什么我会安排了提前四天的排练,主要是提高我们俩配合的默契度。有一场戏我们俩一直在笑,那是剧本里没有的,完全是笑场,但却特别真实,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谁都想往真实上靠。
 
“电影中的老徐像我但不是我”
很多人会把影片中的“老徐”跟生活中的老徐“对号入座”,你在接受采访时也没否认这一点。影片中关于“装纯”的讨论是不是就是你本人的一种困惑?
当然,“她”有很多我身上的东西,也是我个人经历的一部分,没有这段经历今天我不会做导演。当时总是有人找我演一些偶像剧,可我觉得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总演这种片子挺傻的,对一个演员来说者挺悲哀的,所以就特别希望改变。
 
在王朔写剧本的过程,你跟他聊过这些困惑?
对。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他很了解我的说话方式。
 
这个剧本就是王朔写出来要给你拍的?
就是我们在一起商量想做这样一部戏,然后他写的剧本。
 
演“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觉得还是挺轻松的。实际上我在电影里的状态是在跟很亲近的朋友们聊天时才会有的。每个人对我的了解都不一样,有人说我是这样的,有人说我是那样的,亲近的朋友觉得这个角色就是我,稍微远一点的朋友则觉得那是我“演”出来的,甚至觉得我“演”过了,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会担心影响自己的形象吗?比如影片里的“老徐”烟不离手,人很拧巴,说话很轴。
不怕,我不是只有这一面的人,我有很多面。虽然她身上有很多我的特点,但不能说完全就是我。
 
这部戏之所以叫《梦想照进现实》,就说明梦想跟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或者脱节,你生活中也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吗?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遇到梦想与现实不搭的情况,这很正常,如果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那就不是梦想了。有时候梦想只是个印象,向梦想努力的过程很有意思。我相信这个主题所有人都能理解,只是表达形式跟以往不太一样,有很多人接受不了,但这些我都有心理准备。
 
尝试做这种类型的影片,算是你的一个梦想吗?
应该算。如果我永远都拍同一类型的电影,你觉得有意思吗?即使大家说我这次的尝试是失败的,作品没有以前好,即使以前拍过的电影再好,我也不会去重复,失败也不能阻止我去尝试。人总是要不断挑战自己才有意义,如果我不尝试就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如果我没当导演就不知道自己能当导演,不写博客我怎么会知道大家喜欢看。
 
虽然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每个人都遇到过,但大家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的,你通常怎么对待?是屈从于现实还是执著于梦想?
我觉得所有人都要懂得坚持,同时也要学会变通,不会坚持,就做不好一件事;不会变通,就要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里。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变通,这是考察一个人能力的时候。
 
这一点在你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以前你好像很“坚持”,但这两年你“变通”的多一些。
我的变通就是为了坚持。我唱歌了,这不意味着我不“坚持”了,而是我要用更多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实质上还是在坚持,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事的底线我是一定有的,恶性炒作我一定不会做,我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我觉得自己就在变通地坚持着。
就像我的博客,大家都问我会不会为了增加点击率而刻意做点什么,我觉得根本不值得。无论做什么事,我都要先过自己这一关。以前也有很多人找我唱歌,但我为什么没唱,因为那时我不想当歌手,也不想去趟这潭水,演出对我来说是件很烦的事。现在我唱歌是为了宣传自己的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这件事很好,我可以说服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