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
由于今天要穿越大兴安岭,前往中国的最北地北极村,路途遥远,所以早晨5点钟就出发了。早餐也是带着在路上吃的。
也就是说,从此时开始,我们离开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进入大兴安岭的茫茫林区。其实,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在大兴安岭的西侧,而大兴安岭也呈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的中部。这么说,我们老早就已经踏上了大兴安岭的土地。
车窗外浓雾迷漫。时值中秋,在我们老家,林木还呈绿色,不显疲态,而这里的树木已经有了冬天的气象了,叶子有的黄了也有的红了,斑斓的色彩已在。
现在路上的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在我们老家那是冬天才有的温度,并且是得到了冬至前后才有的温度。翻开手机查看,果然家乡现在的温度还在30摄氏度以上,比夏天低不了几度。妥妥的秋老虎。
旅游车在浓浓的雾霭里一路驰向东北,在草原上和山岭间,手机的信号时有时无。六点钟后,我们真正进入了大兴山岭的山地间,两旁已不见阔叶树,触目都是针叶林。
7:20时,我们到了呼伦贝尔市北端的根河市。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出了它的界域,就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市了。
我们路过了被称为中国冷极的地方,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极端最低气温在-58°С,比漠河还低。我们在根河市区西南入口处的冷极广场停留了20多分钟,围绕着 “中国冷极塔”
打卡拍照。塔高24米,呈尖顶三角形,一面标有红色的 “中国冷极”四个大字,在三面都依次标刻着温度,最低为-60°С。
在这次出行之前,我都以为中国最冷的地方是在漠河。谁知根河比它更冷?不过,到底哪里最冷,还是有争论的。其实,这也正常,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论。
离开冷极不远,就碰到了前方在修路,我们改道从另一条乡村小路通过。这一改道,让我们从1987年的大兴安岭的火灾区域通过,看到了那场火灾给大兴安岭造成的创伤。
过去了将近40年,这里的场景还是触目惊心,一些烧焦烧残的木桩还是那么黑乎乎地杵在那里。不过,时间过去了那么久,自然界也在慢慢地自癒。
1987年,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这场火灾迟续了将近一个月,每天我都在电视新闻里密切关注,至今印象深刻。
由于是乡村公路,不宽,又没人控制调度,在碰到对面来车时,无法交汇,就堵住了。还好,只堵了半个多小时。在这段路上,大约有两个半小时没有手机信号。这段时间,我们完全消失在了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里,在人间蒸发了,亲朋好友们根本找不到我们。
乡村公路,更加地自然生态。秋天,是大兴安岭最美的季节,各种树木都在变换颜色,呈现出绿、红、黄、橙、紫等多种色彩,仿佛打翻了色彩板,给大兴安岭披上了浓墨重彩。因此,这时的大兴安岭,又被称为
“五花山”。
一点钟在根河市的满归镇吃中饭。这里是鄂温克民族镇,地处大兴安岭北部西南坡,三面环水,是激流河与孟库依河冲积成的河谷平原上。北国风光,景色优美。
三点半钟到达漠河市。在市区参观了1987年
“五六”火灾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展厅面积2260平方米,设有“烈火熔城”、“决战兴安岭”等12个展厅和1个结合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于一身的环幕影厅。采用图片、场景、雕塑、沙盘、环幕电影等多种展示手段,运用电子投影、幻影成像、模型互动等多种国内、国际先进技术,生动、系统、翔实地展示了“5·6”大火从起火、成灾、扑火、救灾、重建家园以及生态建设的全过程。
那次火灾,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其中有森林面积近70%。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内含居民住房40万平方米,贮木场4处半,林场9处,存材85.5万立方米,烧毁各种设备2488台,粮食650万斤。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讯线路483公里,输变电线路284.2公里。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受伤226人。
真是人间炼狱。实景参观,比报纸电视上得来的更加惊心动魄。
写到这里,有必要大致地介绍大兴安岭了。大兴安岭山脉,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与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紧密相连。总面积约32.72万平方千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约24万平方千米,黑龙江省境内8.48万平方千米)。北起黑龙江畔(东北脊梁),南至酉垃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400多千米,宽200~400千米,海拔1100~1400米,主峰是索岳尔济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