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期对外汉语教师公益沙龙举行

(2010-01-10 19:34:51)
标签:

对外汉语教师

传统

杨惠元

教育

分类: 汉语教学

1月9日上午,第三期对外汉语教师之家公益沙龙在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研修院举行。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杨惠元教授做了《北语对外汉语教学的优良传统》的主旨演讲。杨教授以自己和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师为例,概括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包括一代又一代对外汉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近30名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师生及对外汉语爱好者参加了沙龙。

以下是杨惠元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潜能。热爱学生并且受到学生热爱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教师要热爱全体学生,既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特别关照“学困生”。教师要尽量展示学生的才能,不要暴露他们的短处

二 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精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方面,指的是所讲的内容必须经过精挑细选,要少而精,该讲的则讲,不该讲的一定不讲;二是方法,指的是教师要用最少的语言、最简单的方法把该讲的内容讲深、讲透、讲清楚、讲明白。

“多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讲和练的时间比例,讲要少,练要多,学生操练和教师讲解的时间比例,综合课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60%;二是全面练习,该练习的一定要练到,不能有遗漏;三是充分练习,学生通过大量、反复、有效的练习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三、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强调组织教学的环节,创设宽松、和谐、欢乐的课堂气氛,注重教师的亲和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重视复习环节,并且通过复习旧课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三)强调学生预习生词;生词讲练注重词语搭配,以短语为核心,使用扩展法,按照词——短语——句子的顺序逐层引出课文的内容,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淡化句法,只讲解最基本的句法规则,以学生活动、练习代替讲解,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语义和功能。 

(五)课文教学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表演、扩展活用,最终落实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教学过程完整,从组织教学到总结、布置作业,前后照应,环环紧扣,过渡自然,使整个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够做的,教师绝不代替学生做。

(八)教师及时从学生的活动中得到有用信息的反馈,又要把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及时反馈给他们。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操练既有全班活动,也有集体活动,还有单个活动,把“领唱——合唱——独唱”有机地结合。

作为教师一定要研究和掌握教学法。

(一)继承和学习教学方法

      继承和学习教学方法,可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读书,多读教学法方面的著作,向书本学习,从理论上把握教学的规律;

      二师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周围的教师学习,把别人的方法学到手;

      三内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省和反思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找出自己教学的“短木板”;

      四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多上课,多参加教学研讨,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教学上。

(二)选择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看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什么样的教学对象,哪种方法教学效果最好。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要多设计几种方案,根据“法从质生、法由旨遣、法因人异、法随境迁、法重实效”的原则,从中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

(三)创新教学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不断创新上。

     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上要走自己的路,既要虚心治学,又要勇于创新;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模仿别人是手段,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是最终的目的。创新要从小的地方着手,改进具体的教学方法。

结束语  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优良传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把前人和别人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为我们出发的起点,这样就可以飞得更高,跑得更远,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效果、效率就会达到更加理想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