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祚来:“文化渗透”无可指责
(2009-06-17 15:43:05)
标签:
华文教育文化渗透文化 |
分类: 汉语教学 |
近年来,中国汉办与全球各地大学合作,已开办了256所孔子学院,其中美国就有53所孔子学院、4所孔子学堂,成为海外推广中文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因为有境外媒体指责中国在海外创办孔子学院是文化渗透,所以“文化渗透”似乎成了贬义词,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接受美国《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软实力”只是政治家和媒体冠以的概念,实际是语言文化交流。中国希望世界人民能了解真正的中国,并非说中国十全十美,也不是要刻意宣传什么,或者输出价值观。渲染中国文化渗透,有的是担心,有的是故意,这是没有根据的。她说:“中国人还没学会干这个呢。”
这使我想起一位朋友移民加拿大时的一些际遇,他们一家移民那儿一个月时间,就有三位社区里的邻居造访,他们不约而同地只有一项要求,要给他家的小朋友免费辅导语言。日本的老人想给孩子辅导日语,韩国的朋友想给孩子教韩语,还有一位可能是当地人,要给孩子辅导英语。他们都希望有所“贡献”,要表达一份爱心与关怀,但这种爱心与关怀背后,无疑却有着文化本位主义的价值理念。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母语能为众多的人接受,希望自己在传授母语过程中得到尊重,体现自我价值。这种文化传播或母语传播,是一种本能,从国家战略到个人需要,无不客观存在。文化传播具有利己性,同时具有利它性,所以文化与价值的传播与输出,是互利而有意义的事情。
文化传播与价值输出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它不同于政治意识的输出与政治渗透和干涉。人类的历史不仅是交流物质价值的历史,还是交流精神价值的历史,人类通过物质与文化的交流,逐渐实现了价值共识,对物质的利益属性与文化的价值属性有了共同的认知与需要。我们知道,在殖民主义初期,航海而来的西方殖民者甚至可以用普通的玻璃换取土著人的黄金珠宝。在现代人看来,这种交易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易,而在当时,土著人尽管以黄金为珍贵,但并没有意识到玻璃制品在当时西方文明不过寻常之物,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这种不公平的交易行为。它反映的不是价值交易,而是“需要性”交易。因为土著人对玻璃制品有好奇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这种交易能够成立。还是回到文化传播与价值输出这样的话题。
人类的物质资源只能通过交易的方式互换,因为它很难“共享”,金戒指只能戴在一个人手指上,但文化的内容与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却可以实现共享。 来源:中国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