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边缘化的尴尬 海外周末中文学校:路在何方
(2009-06-08 15:55:07)
标签:
汉语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校教育 |
分类: 汉语教学 |
文章摘录如下:
伦敦初夏的一个下午,我见到了伦敦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陈雪。在暖暖的午后,陈女士缓缓地向我讲述着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关于她的中文学校的故事。这些故事,透露着陈雪的经历和她创办英国主流学校开设中文教育的历程,也透露着海外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从1981年以来,陈雪便创办了格林威治中文学校,以华人和移民的孩子为对象,实践着她在海外推广中文教育的梦想……
让移民的孩子感觉被尊重
一开始,陈雪校长只是讲了两个关于她学生的故事。
男孩A来自中国内地某省。13岁的A跟妈妈来中文学校报名那天,顶着一头长得可以遮住眼睛鼻子的发型。因为只会说普通话,来到讲广东话较多的孩子中间,他一开始闷声不响。他妈妈因为担心他,报名时一直哭。陈雪因此对这对母子印象很深。
后来陈雪了解到,A父早前在外伦敦靠做杂货店搬运工谋生。做了八九年后,他将妻儿申请到英国,在伦敦格林威治区落脚。A入读一所日间英校,但英文不好,学习跟不上,在班上一个朋友都交不到,性格变得沉默木讷,说话做事缺乏自信。
为维持生计,A父继续在外伦敦打工。A母对丈夫来英多年都攒不下一房一车颇感不满,不久后与A父离婚,搬离格林威治,留下A一人租住在该区一印度人家。A对陈雪说,妈妈离家后,连手机号都不告诉他,只是每个月打电话约他到中国城的餐馆吃一顿饭。
一次在周末中文学校上课,A在讨论中说,在国内时,与妈妈天天盼望爸爸能回国一家团聚。国内有家,有朋友,有同学,很愉快。虽然“穷一点”,但绝对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歧视。所以,对父母把自己带到英国来的决定,A很抵触。加上在英校的就读经历,有障碍的表达,有限的沟通,不经意的疏离,更不可能让他快乐起来。
从中国到英国,一万多公里的距离,也没能阻隔的这一家三口团聚的梦想。千里迢迢,千辛万苦,来英国团聚后,他们却被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击溃。英格兰再小,也不能将他们凝聚到一个屋檐下。A的境遇深深触动了陈雪。她感到,新移民后代的教育,中文学校能做的,除了帮他们补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寻因为远离故园、家庭变故而失落的自信,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被人尊重的机会。
陈雪给国会议员、社会服务机构写信,希望他们给予A关注,并特意将已经离开中文学校的A请回来担任暑期计划班的足球教练,教班里的孩子们踢球,每个周末付给他10英镑补助。这一次,A终于剪掉了长发,露出了明朗的笑颜。孩子们很崇拜这个球艺上佳、笑容爽朗的小哥哥。
陈雪说,这是她第一次看见A在中文学校笑,而且是开怀的笑。然而,没过多久,A就从格林威治区的印度房东家里搬走了。没有留下联系方式,陈雪再也没能找到他。“5年了,算一算,他今年应该18岁了,不知道他怎么样?希望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我还在挂念他。”说到这里,她拿起纸巾,不停擦眼泪。“想一想,父母、社会服务、国会议员、地方议员,这么多人,这么多不同渠道的机构,却帮不到一个孩子。我们华人小区,还欠缺什么呢?”
华人下一代:栋梁还是负担?
男孩B,则是一家三代人都与陈雪和中文学校结缘。B是个中英混血儿,妈妈来自中国某大城市。他到格林威治中文学校时只有4岁,那是15年前。陈雪记得,“他妈妈当时很年轻,美得叫人一见难忘,并且极有教养,一看就是大家闺秀”。
后来,每周送B来上课的不再是妈妈,而是姥姥、姥爷。问起才知道,原来,B母是个单亲妈妈。她因中英大学间的一项交流活动,结识了一名英国大学生,坠入爱河,随他来英。然而,当B母怀孕五个月时,B的英籍父亲竟不负责任地甩下B母,“人间蒸发”。
B母生下B后,在英国找到了工作,得以立足,不久后把在国内的父母接到英国。但被弃的感情遭遇令B母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停止工作,入院接受长期治疗。B母倒下后,只能由姥姥、姥爷照顾年幼的B,B家的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两位老人来英日久,很想念国内的亲友,却没有多余的钱买机票回国看望。
陈雪一直很想帮助B的一家,却苦于没有婉转的方式。一次偶然的机会,姥姥、姥爷送B来上学时,陈雪听到B的姥姥能用非常流利的法语与一名比利时籍的家长交谈,而B的姥爷能说一口地道的英文。一问才知道,这对老人来自书香世家,精通外语。于是,陈雪在周末中文学校特别设立了Story Time,邀请这对知识分子夫妇给幼儿班的孩子讲述“城南旧事”,一个用中文讲,一个用英文翻译。
结果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Story Time,老夫妇一讲就是两年。陈雪对他们跟其他老师一样一视同仁,每次付给他们每人10镑钱的交通支出补贴。这对老夫妇也体会到陈雪的良苦用心,对她千谢万谢,跟她交成朋友。陈雪告诉他们,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后来,他们用这笔收入买了机票和礼物,圆了回国探亲的梦。
只是,B母的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差,已经病到认不出自己的儿子。每次B母被医院送回家,她就会将家里的碗碟砸个粉碎。医生认为,她已经不适合离开医院了。老人们渐渐老去,如今已是耄耋之年。B当年读书时,常常不明白自己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长辈们不是不关爱他,但残缺的家庭和夹杂在两个族群间的身份,常令他困惑。
“B六个月前,老人家联系我,说起B已经读完高中,没有继续读大学,在找工作”,陈雪校长说,“老夫妇老了,有些老年病,女儿又患精神病,他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B了。我答应帮他们照应B,但他毕竟长大了,现在已经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了。”
“遇到不幸的华人家庭,中文学校能够给予的帮助,已经是尽力了。我们的资源、能力实在有限,在帮助不了的情况下,我真的很希望那些掌握更多资源、更有能力的机构和人士来帮助他们,尤其是在破碎家庭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陈雪很感慨:“少数族裔,像我们华人,难道真的是英国的过客吗?我们的下一代,要成为所在国的社会栋梁,还是社会负担?这些,中文学校想做,想帮,但心有余,力不足。”
中文学校:被边缘化的尴尬
两个故事,带出陈雪校长的心酸事。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回忆了英国主流学校开设中文教育的历程。1984年,内伦敦教育局(ILEA)双语教学处支持开展中文教学。陈雪当时受聘在伦敦一家主流英文学校教中文。她说,“这是伦敦甚至全英第一次普遍性地在英文学校提供中文教育服务,我也是ILEA中文部的第一位老师。” 当时的中文教育以广东话、繁体字教学为主。
与此同时,陈雪也在自己1981年创办的格林威治中文学校里,以华人和移民的孩子为对象,实践着她在海外推广中文教育的梦想。
在英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学校大都选择周末,租用当地主流学校的校舍授课。陈雪的学校也是这样。后来,针对移民的新结构,她又创办了普通话分校和英文数学补校,适应需求,也很受欢迎。
到1990年之前,伦敦发展到大约50间主流学校提供中文教育,中文老师达到150人左右。1990年,ILEA被保守党政府解散。直到2000年,政府主导的以普通话、简体字为主的中文教育开始复苏,进入英国主流中小学。一项由汇丰银行教育基金提供资助、中英两国政府合作的汉语助教项目在英文学校开展起来。据陈雪了解,目前全英6000多间主流学校里,大约有五六百间已经开始提供中文教育课程。
2004年前后,同样有政府背景的孔子学院登陆英国,为18岁以上大学生提供中文教育服务。2007年,面向小学至18岁的孔子课堂也在全英遍地开花。陈雪所知道的是,政府每年资助每间孔子课堂3000英镑,并提供2位中文教师。这无疑对中文教育在英国的推广是一大利好。她也向有关机构提出了资助申请。对于像格林威治中文学校这样,资金主要靠华社和家长捐助的周末中文学校来讲,如果每年能争取到3000镑的资助,“真是太有用了”。但是陈雪得到的答复是,华人办的这类周末学校,暂不在这项政府资助的项目内。
陈雪很难过。她想不通,为什么在英文主流学校开展中文教育,能得到这样优厚的资金支持,而周末中文学校已经在英国坚持了半个世纪,存在的价值、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却得不到同样的支持?
没有钱,办教育的人也没尊严
“更糟糕的状况发生在2008年4月”,陈雪越讲越痛心。去年4月1日,格林威治区政府对该区36间少数族裔母语学校采取“一刀切”措施,停止对这批已经存在30多年的学校提供资助,校舍免租的优待也一去不复返。而此前,格林威治区政府每年给包括格林威治中文学校在内的少数族裔母语学校提供16000英镑作为维持经费,校舍的租金(在格林威治地区相当于15000英镑左右)也予以全免。
一年少了至少31000镑,怎么办?陈雪说,失去政府资助后,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目前的资金,主要靠善长仁翁、华人商号、学生家长捐助(包括书本费)维持运营。陈雪说,一年来,有20多家华人商号和朋友捐钱捐物。学校同时努力向英人慈善机构申请资助,目前来看,得到了两三千镑的善款。
“但英人的资助是一次性的,一笔钱拿到就拿到了,以后能不能争取到,谁也说不准。现在的情况就是,学校勉强撑得住,但越来越困难”,陈雪说,“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办学三十年,我对这句话的体会太深了。现在我们每周都要担心校舍交租,钱够不够。”据她了解,停止资助的36间学校里有27间是印度语学校,其中许多因为经济断供无力维持而关闭,有些小规模的中文学校也因此关闭。
陈雪指出,周末学校的中文教师与主流学校的中文教师很不一样,与目前市场上以营利为主提供中文课程的语言培训机构也不一样。周末学校的老师基本上算是义工,义务为主,因为学校只是支付给他们交通和午餐补贴。“而据我所知,有些地区的周末学校教师,每小时有25镑的工资,每周上两小时,就有50镑。这些学校周末上课的校舍,也是免租的”,“太不公平了”,陈雪愤然:“所在国政府,对待同样语言的教育,采取双重标准,太让我们心寒。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华人团体代表中文学校,向当地政府提出质疑呢?”
陈雪在办学中还发现,有些家长和孩子看不起周末学校的中文教师,觉得他们不合格。有时周末学校的中文教师自己也有点泄气,因为觉得“无论如何努力也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承认”。“教育事业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支持,是很难维系的,何况是我们这样义务性质的学校。我始终坚信华人的中文教育是利在千秋的事情,能够为英国华人社会做主流学校做不到的贡献。政府不希望牺牲我们,华社希望我们维系下去,就多关注我们一点吧”,陈雪在采访最后,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中国侨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