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梦中闯入真实的幻境

(2009-08-27 07:57:39)
标签:

文化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传说:我们所生活的现世,只是真实世界的倒影。于是,总有一些奇异超凡的人,在一些偶然的瞬间,超越现世,进入世界的彼岸——那被称作桃花源、瓦尔哈拉神宫(北欧神话)、“母体”(《黑客帝国》)、或者索性就叫做“彼世”(凯尔特人神话)的神奇所在。

    法国作家阿兰-傅尼埃的小说《大莫纳》,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在梦中闯入“彼世”——一个奇妙城堡的少年。

    阿兰-傅尼埃并不是一位职业作家,1914年,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中阵亡,年仅27岁。《大莫纳》这部小说写于1910年,字里行间,镌刻着永远无法褪去的青春味道。译者许志强文笔质朴清新,读者几乎可以通过文字触摸到大莫纳那颗狂野而神秘的心灵,感受到那股晦暗而强大的力量。

    这部作品讲述了少年莫纳的一次迷路,在睡梦中,马车将他带到一个城堡,在那里,他邂逅了他后来的妻子、美丽的少女伊冯娜,并对她一见钟情。伊冯娜的弟弟弗朗茨正准备举行婚礼,然而新娘却消失不见了。莫纳在另一场睡梦中离开了城堡,从此开始了对城堡的追寻。

    他没能找到梦中的城堡,却找到了已经离开城堡的伊冯娜,并与她相爱结合。然而,仿佛是希腊“皮格马利翁”神话的重现: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塑像,塑像活了,他却惊恐逃离——莫纳与伊冯娜的结合并没有使他的心留驻在现实中,他出走了。故事写到这里,已经远远超越于一部青少年成长作品,或者一部法国20世纪30年代前的乡土小说。大莫纳灵魂中流淌的是那些神话中英雄们的血,那些为了寻找“尼伯龙根”指环、为了拯救海伦、为了还乡、为了死后奔赴瓦尔哈拉神宫……而战斗、寻找、漂泊、死亡的英雄们。而城堡,逐渐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始终在前方、在梦想中、在彼世中的存在,对它的追寻不是为了到达,而是为了追寻本身。凡可到达者便不再成其为“城堡”,“城堡”永远可以梦想,却不可触及。

    这种“寻找”跟欧洲文化史上的英雄们一脉相承,只不过,莫纳穿的不是金碧辉煌的铠甲,而是乡村少年的布衣。这是一部在20世纪重新写就的神话,被重新复制的母题。

    这部作品的诞生,跟阿兰-傅尼埃的初恋多多少少有着奇异的关联。19岁的时候,他曾在巴黎邂逅一位神秘的少女,两人在岸边分手。他追寻她,一直到短暂的一生归于尘土。“她”变成了救赎、和平和安宁的可能,但傅尼埃注定无法得到。他写下了仿佛宿命的诗句:“九月打中我的心脏”——他死于27岁时的9月。他的遗体一直到1992年才被发现,而在将近80年的岁月中,阿兰-傅尼埃变成了一段如同他的主人公“大莫纳”一样的传奇,一个“有可能突然消失”的人。傅尼埃短短的一生却好像一位伟大的诗人才能写就的诗篇:一段如梦似幻的初恋随风而逝,现实也从傅尼埃的世界中遁形;他体验各种各样女性的爱情,那业已消散的梦却永远无法被完整重现;他在一场战斗中消失,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已经开始了另一场对梦中城堡的追寻……

    《大莫纳》寄予着傅尼埃对现实和“彼世”的态度:现实如梦幻泡影,在“彼世”中,或许才存在真实。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这部作品赞许有加,他说:“《大莫纳》的奇妙性质,《阿尔芒斯》的雄伟风格,卡夫卡神话的写实和真实程度,这一切从来不是现成给予的;必须由读者自己在不断超越写出来的东西的过程中去发现这一切。”

    萨特将《大莫纳》中的“城堡”比喻为卡夫卡小说中永远无法进入的城堡,事实上,他是从“大莫纳”这一形象中读解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气息。在他的理论中,人是未完成式,我们都不是完整的人,都是“前期人”,都在努力斗争以期达到人的定义的存在。因此,希望就存在于行动本身之中。而大莫纳,就是一个行动者,他从来不在任何地方逗留,而永远朝向不可到达的“城堡”前进,那个“城堡”,可以命名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

    小说结尾,漂泊的大莫纳归来,他的妻子去世,小女儿出生。这部作品注定无法采用普通童话的终局: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生了很多很多的儿女——大莫纳走了,还带走了他的女儿。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漂泊和寻找,通过“寻找”这一行动本身,接近梦中的“城堡”,彼世的真实。

    也许,唯一的真实就是:我们都是人的未完成式,只能通过行动成为“完整的人”的渐近线。

    《大莫纳》,因而成为关于人类的永恒寓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