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泥鳅成堆

(2006-04-13 23:27:56)
分类: 一如梦境——书与电影

                 泥鳅成堆

                 拒绝喧嚣与癫狂

       ——看《泥鳅也是鱼》和《静静的嘛呢石》

  

大学生电影节开幕第一天,看了《泥鳅也是鱼》和《静静的嘛呢石》。在进入电影院之前,是对《泥鳅也是鱼》怀有比较强烈的期待,因为刚刚看过杨亚洲导演的《家有九凤》,并且被深深打动。

然而《泥鳅也是鱼》令我深深的失望。这部表现农民工生活的影片依然停留在外来者观察审视的视点,不像那些经典的新现实主义杰作,比如《偷自行车的人》,让观众看到一些活着,爱着,失望甚或绝望,然而依旧在时光中流逝的正常的生命。《泥鳅也是鱼》是如此酷爱这样一些视点:农民工以典型的“群众性癫狂”的姿态,围成一个疯狂的圆,圆心中,或者是招工的男“泥鳅”、或者是抽血的护士,或者是工地上的午餐,或者是裸体洗浴的同伴。所有的这一切,都以癫狂喧嚣的群体方式被表现。不禁令观众怀疑:辛苦的劳作,性压抑,在都市边缘,人就一定不能以正常和有尊严的方式生活么?想起前两年常常经过建设中的北太平庄城建大厦,每当夕阳西下,北三环上车水马龙,回家的人步履匆匆,建筑工人们每人端着一个饭盒,或坐或立的在路边吃饭,行人甚至看得见饭盒里的白菜、馒头和米饭,他们吃得专注,眼神中偶尔带有一点茫然,那种姿态,自有一种尊严。

然而,在《泥鳅也是鱼》当中,人的尊严、脸面,要靠一个倔强的女“泥鳅”的怒骂和感召,才能有所领悟。

没有信仰,只能依靠榜样?杨亚洲导演在21世纪,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的榜样,这就是这部表现农民工生活的影片的目的?

    泥鳅成堆

困惑中,《静静的嘛呢石》开场了,影片第一个画面,是老少喇嘛在温暖的阳光中安静的工作,突然就觉得心里明亮。回家过年的小喇嘛将电视机和VCD带进了寺院,出家人如醉如痴的看起了《西游记》,小喇嘛辛苦跑片,自己却没看上多少,最后只问父亲要下了空的碟盒,带着对《西游记》的无限畅想,迟到的小喇嘛跑去参加寺院的法事。故事简单,风格明净,跟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如出一辙。导演万玛才旦说:“我想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表现藏区日常生活表面的平静之下,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渗透,表现浓厚宗教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纯朴的人对信仰的虔诚。其实,这就是我故乡的真实面貌,那种平淡朴素里的灵光。”导弹的阐述跟影片的内涵就像孪生姐妹一般相似。只是,影片并没有将藏区的生活表现为世外桃源——在观看传统戏剧的时候,忠于信仰、自我牺牲的圣人令老人们流泪,可同时也有酗酒的放肆的年轻人;小喇嘛不看这动人的戏剧,因为这是出家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他问扮演圣人的哥哥要了钱,跟弟弟跑去录像厅,却被香港枪战片的恶俗吓了出来;用退回的钱买了饮料和一张孙悟空的面具,小喇嘛站在院子中,戏剧落幕,青年人开始跳舞。有一瞬间,小喇嘛戴着面具的猴子脸是如此的茫然,他呆呆的站着,看着这世俗的人生。

    泥鳅成堆

这一瞬间令人动容,原来人戴上面具,也能如此深邃的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小喇嘛拒绝了世俗的喧嚣,然而有时也并不能摆脱世俗的诱惑。在矛盾和困惑中,小喇嘛的人生依旧如水般流逝,就如同影片结尾那优美安静的诵经之声。

比起《泥鳅也是鱼》所呈现的浮夸的现实主义,《静静的嘛呢石》以毫不矫饰的视觉语言,表现了藏区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拒绝了癫狂和喧嚣,安静的沉入了生活本真的面貌,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影片是藏族文化和信仰的纯美造物,正如导演所说:“藏族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以人为本的文化,处处体现对人、对生命的关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