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办高校需要二次创业

(2010-12-09 15:27:41)
标签:

民办高校

考察

报告

鞠晨曦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您看好中国民办高校的前景吗?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0-12-12 23:00    截止时间:2011-02-12 23: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民办高校需要二次创业

    《武汉、西安、郑州、南昌民办教育考察报告》节录

    鞠晨曦

     

      如何看待民办学校发展的现状,如何设计民办学校的发展走向,如何评估生源减少给民办高校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十二五计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民办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民办高校如何实现战略转型,这些问题成为考察中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民办学校都有危机意识
      考察中,各校领导对民办高校面临的挑战都表示高度关切。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竞争对手的变化。办学初期,因为生源充足,低分考生进入公办大学就读的机会较少,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生源几乎没有形成交集,民办高校可以从生源市场中分得份额较大的一块蛋糕,竞争仅限于民办高校之间发生。近几年来,生源相对紧缩,公办高校、独立学院、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培训机构都在争抢生源,每一所民办高校都必须同时面对上述各类教育机构的竞争,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白热化。在考察中,很多办学人认为,中国民办高校将面临重新洗牌,部分办学水平较低者将被淘汰出局。
      二是竞争内容的变化。“从外延竞争转向内涵竞争”是这次考察中反复被提到的观点。尽管这种说法比较笼统,但它至少表明一个事实:过去民办学校所标榜的某些优势现在已经变成劣势,而公办学校所具有的某些优势我们短期间却很难超越。以前,民办学校最大的卖点就是校园建设、办学条件、住宿条件、严格的管理(封闭式管理)、市场机制等。近年来,公办高校兴起了一股圈地建校之风,他们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一些新建的校区甚至非常豪华,民办学校在硬件方面的优势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有些方面已经转变成劣势。同时,在师资、学科、科研、教学等方面,民办本科院校与刚从高职升格的公办本科院校相比,略有优势,但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则还处于劣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民办学校如何确立并宣传自己的优势呢?民办学校办学人给出的一致答案就是:民办学校必须尽快树立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和就业竞争优势。但在这方面拿出详细可行方案的学校不多,取得明显效果的更少。
      三是客户需求的变化。最近几年入学的考生,其父母大多是70后或60后,他们在知识层次和思维方式较前一代人有较大区别,他们更理性、更挑剔、更有主见,人缘关系更广泛,视野更开阔,硬性广告、表面化的宣传对他们的影响力在下降。同时,考生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心理在考生择校时有较大的影响力。面对这样的客户,民办高校务必从两个方面来改善自己的形象:一是个体形象,这要求学校尽快完善自己的办学条件,打造自己的办学品牌;另一个是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群体形象能否得到改善也非常关键。如果民办学校在整体上不能改变“层次低、质量差、管理乱、收费高”的负面形象,我们在竞争中首先就输了一仗;如果民办学校能树立“有特色、有实力、管理好,性价高”的正面形象,则足以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民办学校之间加强团结合作,塑造整体正面形象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四是生源减少带来的挑战。这次考察的6所民办高校在今年的招生过程中,都出现了报到率下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南昌理工虽然声称今年本专科报到率分别达到了139%、95%,但是,其前提是该校获得一项特殊政策,是按照计划总数的150%投档的。高考生源减少、整体录取率上升,对计内、计外招生都带来了影响。思源学院自考招生历年来都在7000人以上,今年只招了4000余人。生源的减少迫使各民办高校在规模定位上重新作出调整。
      (二)民办学校需要“二次创业”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兄弟学校与我们一样面临着发展转型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民办学校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两大因素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主要是外延式的、粗放式的,规模成为发展的核心因素。从最初的自学助考到学历文凭,从高职专科到本科教育,民办学校在此前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刺激下,办学的方向、思路、规划、策略等问题都被暂时搁置,或者被别的更为明确、更为急切的问题所掩盖。2005年以来,大批民办学校升本(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已经达到48所),使民办学校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公办本科院校的竞争。在政策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品牌资源的竞争中,民办学校发现,以前的竞争手段已经失去优势,民办学校再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对此,欧亚学院的胡建波院长明确提出“二次创业”的概念。他说,二次创业的目的就是要树立民办学校全新的形象:办学体制应该更灵活、办学特色应该更鲜明、学校品牌应该更优秀。其他学校所提倡的“走内涵发展之路”、“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等提法,其实也包含“二次创业”的用意。
      如何进行二次创业,除欧亚学院外,大部分民办学校还缺乏一条明晰的思路。考察的6所学校都表示正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次创业的思路都将体现在这两个规划中。西安欧亚学院制定了一个发展战略纲要,对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定位等作了较为系统的设计。
      (三)对“民办特色”的再认识
      在考察中,“特色”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办学特色对于民办高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特别留意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发现各校对特色的理解大同小异,且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个是特色趋同的问题。大部分民办学校在特色定位方面都非常宏观,提出的所谓特色都是重视实用性人才培养、重视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等等。这些实际上已经是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的共性,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不这样做就意味着竞争失势,完全谈不上是特色了。
      第二个是特色空洞化的问题。各校都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施层面缺乏有力的支持。
      第三个是特色零碎化的问题。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例如,西京学院的K值管理思路,思源学院的创新教育基地和陈忠实文学馆,黄河科技学院的“五会”“四有”教育与校友管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党建和校园景观建设,南昌理工学院的学生教官大队和航天情结,胡建波、翟轰的博客……但是,这些特色都只是局部的,没有形成规模、形成系列,在宣传上也难以形成气候。
      在特色培植方面,欧亚学院给了我们全新的启示。无论是漫步欧亚校园参观,还是与干部员工交谈,或者是浏览学校的网站,都给人一种特别清新别致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这所学校的独特个性。欧亚的特色是整体性的,从精神理念、管理方法到制度体系,从员工的精神面貌到言谈举止,从校领导的报告文章到校园橱窗、网站新闻,欧亚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话语方式——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形式主义,一切都直奔主题,直截了当。以网站为例,该校的网站打破常规,直接按照功能分为“学生适用”“职工适用”“家长适用”“校友适用”“访客适用”五个板块,各种人群都能很便捷地了解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在介绍学校的时候,他们强调的是学校的价值观、愿景、使命、发展战略,语言的表达方式也迥异于其他学校。
      (四)规模之剑的两面
      2002年前后,民办高校有过一次“规模与质量”之争,争论的核心是,规模和质量如何协调发展。当时,我校给出的答案是,规模也是质量的一种表达形式。2002-2007年,是我国民办高校规模扩张的一个高峰期,在顶峰时期,西安、江西的多所民办高校的在校学生总数超过了40000人。但是,从2008年开始,受生源减少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学生人数开始回落,40000人以上规模的民办高校仅剩江西蓝天一所了。
      近年来,民办高校计划内招生规模都在稳步提高,导致规模减少的唯一原因在于计划外招生量的下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领导认为,这种下降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这就给民办高校留下一个课题:维持多大的规模才能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呢?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规模确实是质量的一种体现,也是办学资金的重要保障。但是,规模的大起大落都是有风险的,因为规模的起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资源的分配。只有当规模能够长期稳定时,它才能规避风险,转化为质量。在考察中,西安欧亚和黄河科技有一个相同的观点:与其被动地接受规模减少的苦果,不如主动做出战略调整。所以,黄河科技早在5年前就停止自考招生,欧亚也在逐年减少自考招生的规模。他们说,生源即使进一步减少,对欧亚和黄河科技的办学规模都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