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也是致敬的一种方式

(2008-12-29 16:16:15)
标签:

福柯

德里达

庄子

惠施

学术

反思

批判

鞠晨曦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批判,也是一种致敬的方式

鞠晨曦

 批判,也是致敬的一种方式  批判,也是致敬的一种方式

    《我思与疯狂史》是德里达向福柯致敬的一篇论文,他致敬的方式是:批判并瓦解。
    在论文的开头,德里达说了一大段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话。

    首先,他表达了对福柯的崇敬之意,因为在他写这篇论文之前不久,还亲聆过福柯的教诲,心中对福柯保持着“一种门生的敬意和感激之心”。然而,“这种门生意识开始的时候,虽不能说是争辩,却是与师傅的一种对话”。
    接着,德里达表达了他在情感和理智上的尴尬境地:“在世界中对话,也就是开始去回答,总有当场被逮住的感觉,像孩子一样,其定义就意味着他不会说话(法文中,孩子一词enfant源于拉丁文in-fans,即不能说话的人),尤其不该回嘴。……当这种对话有被误解为一种挑衅的危险时,弟子知道他独自面对这样一种事实,即已经被师傅的声音所挑战,这声音就在他身上并且前在于他。”“学生的无尽的痛苦可能来自一个事实,一个他还未明白或者说隐而未显的事实,即师傅,如同真正的人生那样,总是不在场的。”
    但是,德里达仍旧要说话,仍旧要面对自己必须面对的事实:在学术上,他与师傅走在不同的路径上。他只有跨过师傅所形成的阻滞,才能继续前行。他认为,对长者的最高敬意就是对话,而不是中国人乡愿式的顺从以及丧失自我的阿谀。他用一种坚定的语气说:“因而得破冰,或毋宁说砸碎镜子,即那学生对先生所做的无限的反思与思辨,并开始发言。”
   我想,德里达这样表达他的心境,并不是在批判福柯之前寻求福柯的谅解,他一方面将这种心境视为思索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将自己的思索归功与福柯,只有福柯那令人赞叹的思想才足以激发学生的思索,并由此产生批判。
    这使我想起先秦时代,庄子与惠施的故事。

    庄子与惠施在学术观点上是针锋相对的,两人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为此,庄子甚至讽刺惠施所追求的功名只不过是腐臭的死老鼠肉而以。但是,惠施去世后,每次经过他的墓地,庄子都要去吊唁一番。有一次还向弟子们讲了那个著名的的故事: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曼其鼻端(石灰沾到了郢人的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斧头抡得虎虎生风),听而斫之(看都不看,只凭感觉就一斧头劈下来),尽垩而鼻不伤(石灰被斧头削掉了而鼻子毫发未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在这个故事里,匠石的斧头功夫自然是炉火纯青的,而郢人的从容淡定,特别是他对匠石功夫的绝对信任,同样令人惊叹。庄子认为,自己与惠施的关系就像郢人与匠石一样,是世俗人无法理解的。作为对手的惠施死了以后,庄子觉得自己的“质”也就死掉了,以至于连讲话(争论)的机会都没有了。从这个角度说,庄子与惠施,其实就是二位一体的。在世的时候,他们相互以争辩来表达敬意,惠施时候,庄子陷入了无边的孤独。

    当然,我不是说德里达与福柯的关系,就像庄子与惠施的关系一样,但这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表达对一位伟人的敬意,并不一定要顶礼膜拜,相反,批判和反思可能是更加恰当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