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不是老虎屁股
鞠晨曦
韩寒说,巴金的文笔很一般。
有些人很生气,说这是诋毁大师,说韩寒在自取其辱,说韩寒无知所以无畏。
批评韩寒的那些言论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巴金作为大师是毫无疑问的,大师的文笔非常棒也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前提是有疑问的。
老实说,我们之所以将某些人奉为大师,是因为别的很多人在喋喋不休地教导我们,某某是大师,我们很少自己去判断,或者说很少有闲心去判断大师是不是真的是大师。大师的标签贴的多了,人就神圣起来,变得不可侵犯了。
从上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和语文教科书就向我们推荐过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我们在心里就一概将他们接纳为“著名的文学家”。不过也有点纳闷,怎么“著名文学家”的好多文章远远没有某些不著名的文学家的文章有味道。老师们极力向我们推荐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虽然我也兴致勃勃地从图书馆借出过这些书,但很少看完。我倒不是说以上小说都不好,而是说,对文学作品,人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并不见得“著名的”就是耐读的。
慢慢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们才明白,老师向我们推荐的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学的精华,一些被被教科书冷落的作家的作品,读起来竟然更加亲切。由此,我们知道,所谓公认的著名作家或者大师,并不都是名副其实的。
即使是名副其实的大师或“著名作家”,也不见得就应该人人喜欢。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只喜欢某一种花。
巴金算不算大师,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看法。我是从读巴金开始喜欢文学的,最初接触的是《灭亡》、《新生》《雾》《雨》《电》,青春萌动的我们当时看得如醉如痴。后来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这些都是非常幼稚的小说。也曾雄心勃勃地想看完《家》《春》《秋》,除了断断续续看完《家》之外,再也没有兴趣看下去了。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向我推荐《寒夜》,读后觉得,《寒夜》实在比《家》写得精彩。
平心而论,我不觉得巴金的作品是经典,但这并不妨碍巴金是中国的一位大作家;巴金早期的作品,明显欧化的句子确实非常拗口,韩寒说巴金的文笔一般,也没有什么不妥,并不妨碍喜欢巴金文笔的人继续崇拜巴金。
如果说巴金是大师,我认为他在道德上的伟岸超过文学上的成就。有人说,韩寒怎么能跟巴金比呢?这恐怕是一种非常乡愿的想法。韩寒并没有让自己与巴金比高低,他们两个人似乎也没有一比高低的必要性,也没有可比性。巴金既然作为一个文学人物站立在我们面前,就不能忌讳被人评价,包括被人批评,毕竟,任何名人都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