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见“繁”就烦
鞠晨曦
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没曾想招来嘲讽一片,说如若这样,倒还不如恢复使用甲骨文更妙云云。舆论的如此一边倒,看起来大家是要与“复古”派划清界线,以示跟得上潮流的姿态。但我觉得郁钧剑、宋祖英他们的提案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我也说说我的几点意见。
第一,郁钧剑、宋祖英提倡的是增设繁体字教育,并不是用繁体字教育代替简化字教育,跟所谓“食古不化”并不是一回事。
第二,提案中提到,“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虽然把话说得过头了一点,但也有一定道理。简化字确实存在一些弊端,这是语言学家也无法否认的事实。特别是有些汉字简化之后,其本义与词源就被遮蔽了,如果在教授汉字的时候,告诉学生们简化字背后的繁体字,对学生理解汉字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常用的成语“皇天后土”经常被误写成“皇天厚土”“黄天厚土”,原因就是不知道“后”在这里与“皇”同义,是帝王的意思。皇天后土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苍天大地”,它象征着万物的主宰与良心的寄托,故世间有不平之事,就要问诸皇天后土;心中有万丈正气,就要求证与皇天后土。简化汉字“后”是由古字“后(指帝王,也指王后)”与繁体字“後(后面)”两个字合并简化而来的,现代汉语中的“后”其实是“後”的简化,而古字“后”的本义已经被淡忘了。如果教师能告诉学生,“后”是古字“后”与“後”的简体,学生一定更容易掌握这个字的用法。
第三,繁体字教育并不意味着开设一门繁体字课程,既不必专门编印专门的教材,也不必安排专门的课时,更不必把繁体字列为考试内容,教师只需要在汉字教学的时候提及某些汉字的繁体字是哪个字,本义是什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可以了,这样的繁体字教育并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一点繁体字知识,以后在阅读中见到繁体字就没有畏难情绪了。
第四,至于繁体字教育是否放到小学教学中进行,恐怕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在小学一至三年纪的识字教育阶段是不太合适进行的,这样会把学生搞得越来越糊涂,等到学生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到某些词汇时追溯一下繁体字源头,却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据说教育部长周济回应说,“欢迎大家对教育的讨论,不过请大家学习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法,我们国家有基本国策,就是要使用简化字,就是要推广普通话,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所以我想,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样的回应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使用简化字是国策,固然不错;但适当增加一点繁体字教育与国策相矛盾吗?教学生认识几个繁体字就是改变了“我们努力的方向”了吗?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必要拿基本国策来做挡箭牌吗?这种外交辞令的回答显然大而不当。
第六,提案本身只是一种提议与探讨,并不强迫别人接受,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但是,有些人情绪化地贬斥提案者,甚至根本不去理解提案者的本意就放口大骂,这是不足取的。
第七,有人质疑文艺界人士提语言方面的提案是狗拿耗子,是不务正业,我倒觉得这种提出质疑的人才是真正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们要关注的是提案是不是有参考价值,而不是这个提案是谁提出的。至于宋祖英,那就更加有点冤枉,提案是21个人共同署名提交的,咱宋美女也不见得排名第一,为什么很多人老针对她说事呢?难道真的应了星爷的那句话:长得帅(漂亮)实在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几点零散的意见,希望大家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