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涵泳论之三
读诵是涵泳之本
(本段文字曾在博客中单独发表过)
涵泳”的”本”质是一个.言—”意—”境—”情”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阅读主体‘’切己省察”并在阅读主体的心灵中独立完成,其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在这个模式中,”认读”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如果我们把这个模式看成是一个层层深人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也确实是一个层层深人的过程,但各环节之间同时存在着交叉、反复的现象—”的话,那么每一层深人都必须依靠认读的加深:初读形成认识,再读形成理解,理解的基础上又细品斟酌,便能形成评价,熟读乃至默记于心,则知识上积累更加丰厚,积累愈多,则运用起来愈能得心应手。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正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讲,读诵实为涵泳之本。
早期的私塾教育讲究的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法虽笨,但要旨未失。解放初的语文教育,也是轻习题,重读背。不知从何时起,读背之风,几近夷灭。老师的课堂讲解越来越繁杂离奇,作业也越来越繁重刁钻。语文课上得既不像语言课,也不像文学课,有点像政治课,又有点像逻辑课,不伦不类,终于招致天下喊打,殊为可恨。
就我个人意见而言,语文教育别无二法,惟读背而已。读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理解有效的手段。此外我找不出第二种更有效的手段。清代贺贻孙在《诗筏》中写的一段话,十分精辟地描述了读背的巨大功能—
“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十百过,口领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下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⑤何止李杜诗韩柳文是如此呢,天下至美之文,都只能从反复诵读中体察其妙。读诵的功能,大致有四:一是可以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二是可以深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三是可以领会文章特有的音乐美,四是长期朗读,有利于丰富想象,培养语感。正因为如此,历代名家无不推崇诵读的学习方法。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十分推崇“美读”,他说:“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不论兴味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黎锦熙先生也提出读书有“审美之读法”,可见涵泳之本在于读诵,读诵的关键还在于一个“美”的内核。
怎样才能读出“美”的内核呢?我想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来培养读诵能力。
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针对不同文体、不同作品应选择不同的读法。小说、长文宜默读,诗歌短文宜朗读;经典作品宜精读,一般作品可粗读;课堂上可安排齐读、领读、分角色读,条件许可时可以选择表演读。这样要使读书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在学校里除了读课文、学课文,要提倡走进阅览室、图书馆,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回到家里甚至可以开展家庭读书会,亲人团聚,相互朗诵一些精妙美文,奇文共赏,其乐融融。更重要的是使人领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使读书生活化,使读书升华为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样则每读一文,都可以达到曾国藩所说的“如清渠之溉稻”的境界。
其次”在众多的读书方法中,要把朗读当成是基本的读书方式。完全不朗读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读书最高境界的,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更丰富的是作者所表现出的胸襟、气势、胆识、修养、激情、操守。作者写之成文,实则是向这世界作真情的表白。读者惟以朗读能还原这种表白。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一位老先生朗读的情景,给我感触极深:
“先生自己也会读。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调倪,一座皆惊呢镲,金厄罗,颠倒淋漓嗯,千杯未醉嗬镲’我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我不明白现在的教师在讲解这一课书时,为什么总把这位老先生当成反面教材,甚至不惜给他加上禁锢青少年的罪名,而他大读古文也成了罪证之一。如果单从语文教学这一方面来讲,我斗胆说一句:我们所缺的正是这种语文教师。他能把一篇课文读得如此酣畅淋漓,如醉如痴,以至于连不爱读书的“淘气宝”也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这不正说明他对课文的把握已精深人微了吗?
为了使朗读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赞成向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学习,要敢于放声大胆地读出来,做到声音宏亮,语速适中,语调错落有致,声音清脆悦耳。读到精彩处,可以配上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悲者读到催人泪下,喜者读得令人开颜,深刻处读得叫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声!
再次,要多背诗词美文。语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要靠朗读的激发,另一方面要靠背诵的积累。现代学生语感能力差,看不懂文章的言外之意,听不出文章的弦外之音,主要是腹中“存货”太少,底蕴太单薄。看见“赤”字只会解作红色,而无法领会其中所包含的“热烈的”、“激进的”、“革命的”成份;见到“新绿”一词,只能想到“小草发芽”,全然感觉不到“希望里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趣。近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惜倒洗脚水连同婴儿也一起泼掉,把古时背诵诗史的优良传统也一并给减掉了。须知语感这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全无心法秘岌可传,惟多读多背可得之。值得庆幸的是了明确规定,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小学生的背诵量有,如小学六年至少背诵古诗100首,文章50篇段。这使我们有信心把语文教学扭转到的路子上来。
第四,要”在读诵中充分调动想象力。现代儿童过多地接触电视卡通等可视读物,想象力日益贫乏、空洞、单调。从对语言的感知中获得想象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其法有三:一是展开想象,把语言描写转化成想象中的具体图画,读《桂林山水》则头脑中要构设出桂林山水图。读《红楼梦》则要在心中勾勒出林黛玉的娇弱冰洁,薛宝钗的雍容稳重,以至书中人物的衣饰表情,一举一动,做到眼前看着文字,脑中在放电影。二是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到美读中来,把书中的世界搬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来。所以你心中的桂林山水可以是在你家乡山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你心中的黛玉也可以酷似你熟识的一个节食防胖的“美眉”。只有把读到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书中的描写才显得格外亲切,格外易于接受。三是要创造有利于发挥想象的氛围,以顺利进人到作者创造的情境中去,并把自己设想成文中人物,设身处地去体会书中人物的感受,这样可以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多读、多背;美读、美想,是涵泳的关键所在。所谓如盐着水,转化无痕,这正是涵泳的功效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