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敬责”与“尽责”

(2007-09-08 09:38:03)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杂文札记

谈“敬责”与“尽责”
鞠晨曦

 

    (前天提到“涉外”提出的八字机关作风是“平等、尊重、敬责、高校”,有网友说,“敬责”还是改成“尽责”好。顺着这个话题,今天就专门谈谈“涉外”对敬责的理解。)


  我们总是用“尽职尽责”来称赞那些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的人,但“涉外”对此有更高的要求。张楚廷校长说,我们对工作仅仅“尽到了”职责还不够,还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所以,他对“涉外”的管理人员提出了“平等、尊重、敬责、高效”的八字方针。由“尽责”到“敬责”虽然只有一字之改,在内涵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分内之事、任内之责,如数完成,如期完成,不遗漏,不走形,从职责上说,这就已经“尽”了。能做到这一步,当然也很不容易,但仍然还有问题。同是完成任务,用不同的态度,以不同的心态去做,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老师上课,同是45分钟,讲的是同一章同一节,有的老师是抱着“上课拿钱,平等交易”的心态在讲课,知识点固然面面俱到,然而,课堂死气沉沉,课后不闻不问,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但我们很难说这位老师还有哪一项工作没有完成。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上同一节课,有的老师会翻阅许多相关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的老师则只满足于了解上课内容,写个教案方便上课就够了,我们也无法判定这位老师遗漏了某个工作环节。更隐蔽的问题是,老师要想教好书,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是,我们能因为一位教师在8小时工作以外不看书而指责他工作不到位吗?所以,仅仅只是完成工作,尽了职,尽了责,并不干好工作的最高境界。
  听说古人读书前,有焚香沐手的仪式,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充满了敬畏,惟其敬畏,所以读书就格外努力和专心,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佳话才流传至今。现代人读书讲究焚香沐手当然大可不必,但是,对待工作和学习心存敬畏却是应该的。
  所谓敬畏,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崇敬与热爱。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以爱心为先导,才能体会到自己工作的崇高,才能真正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才能不计较分内与分外、课内与课外,才能完全体会到教书的乐处。有了对工作的热爱,管理人员才不会把工作当麻烦,才不会有推诿扯皮,官僚习气。
  所谓敬畏,就必须在工作中持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古代的曾子一日三省己身,这是做人的诚惶诚恐,深怕自己在道德上沦于下流。在工作上敬责的教师会时时审视自己:我的课备充分了吗?我的讲解学生能很好的接受吗?我的某些做法伤害了学生吗?我的某些言语误导了学生吗?我的知识已经够充足了吗?我的教法已经够科学了吗?……而管理人员则会这样自问:我为教师们做了些什么呢?我为学生们做了些什么呢?我的态度够热情吗?我的服务够周到吗?我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有了这分诚惶诚恐的心态,我们才不会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才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所谓敬责,就不是把工作当成是一个外加的任务,而是自身的使命;不是把工作当成是一个痛苦劳累的过程,而是快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在纪律和制度的约束下去从事工作,而是在责任和良心的驱使下去享受工作。一个人尽责与否,是可以通过制度来考核的;一个人敬责与否,则只有凭自己的心灵去把握。因此,敬责是一个比尽责更高的境界,“涉外”提倡“敬责”而不仅仅是“尽责”,是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并不打算用非常苛刻的制度去监督教职员工们是否敬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