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随笔 |
关于校园网络的讨论与思考
(2003年写的一篇通讯)
文、图/鞠晨曦
如果要问近20年来对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最大的事物是什么,无疑应该首推网络了。不管你是爱它还是恨它,赞美它还是诅咒它,你都必须每天面对它。巨大的网上信息量,快捷的交互形式,自由的表达空间,强大的冲击力量,直观的表现形式,这一切无不散发出惊人的诱惑力。不但教育、学习的手段、方法、媒介都因网络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且,网络也对现代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背景,网络时代的管理与此前的管理无疑是迥异其趣的,一方面,它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管理手段,使学校与学生、教师、社会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管理的效率将更高;另一方面,虚拟的世界又时时刻刻以各种方式影响现实世界,尤其是影响学生、教师的行为方式,增加了管理的不确定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的走向,决定于管理过程中主客双方的协调程度。
网络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当然不能因噎废食,相反,我们要做的正是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提高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因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创办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在
我们提起网络的话题,目的在于促进网络的建设,所以,我们首先要涉及到的问题是:我们的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的背后隐含着一些怎样的观念。
网上的言论可谓千奇百怪,但这些千奇百怪的声音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状况。我们一直以为当代大学生已经丧失了思考习惯,甚至已经丧失了追求理想的信念,但是,从网上同学们一些看似玩世不恭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们思考的痕迹。一位网名叫“花都开好了”的同学写下过一个令人深思的帖子:“我想问一下以上的那些学哥学姐们,你们的大一,大二有没有好好利用过,你们有没有真正努力过,我想只要自己能好好利用该利用的时间,好好充电,还怕自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吗?”确实,我们的同学并不是都是在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他们也在思考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往往只在网络中才会表现出来。
在网上,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片面性,但是,片面的背后代表的仍然是学生的一些心声。例如,许多学生都针对学校要求学生上早晚自习提出质疑,对班主任管理得太紧表示不满,原因是只有高中才这样管理学生,或者是坐在教室里反正学不下去,不如不上自习课。这些理显然不够唐璜,因为照着样推导下去,如果学生坐在课堂上听不进课,岂非连课堂教学也要取消了?同学们也许没有考虑到,一项制度的变革,是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制约的,但是,我们是否从这这些看起来过于心急的帖子里,了解到现代大学生的某些个性化的要求呢。
记者做了一下统计,同学们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取消早晚自习的讨论。2、关于“涉外”学生学习状态的讨论;3对于学校管理太紧的质疑。4、关于班主任管理方式的意见;5、有关物业管理的投诉;6、关于学生干部腐败的问题。7、关于校园内的行车安全的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同学们能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说明他们真正在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关注着自己的前途。
一位网名为“森活@戴”的校友在网上发的一个帖子也许可以在这里作个小节:“我是一名刚毕业的涉外人,一个人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工作,我思念自己的母校,很想念往日的同学、老师。我更是希望我的学弟、学妹能够真正学会用理性说话,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认识社会。这样才会让我感到当初建立这样一个论坛是有意义的。”
网络的自由与理智
“涉外”校园文化论坛开通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因为,“涉外”学子们又多了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表达看法;也可以发表习作,展现才华;苦闷时可以到这里寻找快乐,快乐时可以到这里与人分享。一些在别的场合难有机会说出的话,在这里也有着广阔的发表空间。网络,确实成了大学生的一个自由的家园。但是,紧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珍惜这份难得的自由呢?
把自由理解成“为所欲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自由总是有所限制的。所谓自由,就是把限制的权利交给每一个人自己,让每一个人在责任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言行。从这个角度看,自由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限制。是责任、宽容心、理智的混合体。
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看起来好像可以无所顾忌,其实,这里也是有自己的游戏规则的。无论是在现实世界里,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的任何言行,都是要由自己来负责的。非典肆虐期间,就有人自恃网络的自由,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消息,造成社会动荡,结果,他们付出的代价是3年牢狱之灾。同样,在校园网络上发表言论,也应该有一些潜在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在网上发布违反法律,危害社会的言论。上文提到因发布虚假消息引火烧身的刃人就是一例。除了恶意的虚假信息,违法言论还包括颠覆党和政府的言论、煽动群众引起混乱的言论、宣传邪教扰乱民心的言论等,此类言论虽然尚未在我们的网站上出现,我们仍然需要防患于未然。
第二,不要在网上搞人身攻击。许多同学以为网上对话,两不相见,什么话都可以说,往往把争论上升到漫骂,甚至是人身攻击,只是十分不妥的。尤其是在讨论到一些时事问题时,有些同学动不动就给对方扣上“卖国贼”、“汉奸”、“走狗”之类的帽子,甚至一些辱骂人格的词语也出现了,这样做不但宣示了自己品格的低下,也影响了论坛的声誉。
第三,不要涉及低级趣味的话题。我们偶尔也在网上看到一些带有色情色彩的帖子,实在是有伤观瞻。也有些帖子对异性任意地评头论足,表露出明显的亵玩之意,甚为不雅;还有一些帖子国骂不断,洋骂连连,污言秽语,不堪入目,不但有失大学生的风范,连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维持住了。这些应该是大学生深以为戒的。
“涉外”校园文化论坛开通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因为,“涉外”学子们又多了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表达看法;也可以发表习作,展现才华;苦闷时可以到这里寻找快乐,快乐时可以到这里与人分享。一些在别的场合难有机会说出的话,在这里也有着广阔的发表空间。网络,确实成了大学生的一个自由的家园。但是,紧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珍惜这份难得的自由呢?
把自由理解成“为所欲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自由总是有所限制的。所谓自由,就是把限制的权利交给每一个人自己,让每一个人在责任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言行。从这个角度看,自由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限制。是责任、宽容心、理智的混合体。
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看起来好像可以无所顾忌,其实,这里也是有自己的游戏规则的。无论是在现实世界里,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的任何言行,都是要由自己来负责的。非典肆虐期间,就有人自恃网络的自由,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消息,造成社会动荡,结果,他们付出的代价是3年牢狱之灾。同样,在校园网络上发表言论,也应该有一些潜在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在网上发布违反法律,危害社会的言论。上文提到因发布虚假消息引火烧身的刃人就是一例。除了恶意的虚假信息,违法言论还包括颠覆党和政府的言论、煽动群众引起混乱的言论、宣传邪教扰乱民心的言论等,此类言论虽然尚未在我们的网站上出现,我们仍然需要防患于未然。
第二,不要在网上搞人身攻击。许多同学以为网上对话,两不相见,什么话都可以说,往往把争论上升到漫骂,甚至是人身攻击,只是十分不妥的。尤其是在讨论到一些时事问题时,有些同学动不动就给对方扣上“卖国贼”、“汉奸”、“走狗”之类的帽子,甚至一些辱骂人格的词语也出现了,这样做不但宣示了自己品格的低下,也影响了论坛的声誉。
第三,不要涉及低级趣味的话题。我们偶尔也在网上看到一些带有色情色彩的帖子,实在是有伤观瞻。也有些帖子对异性任意地评头论足,表露出明显的亵玩之意,甚为不雅;还有一些帖子国骂不断,洋骂连连,污言秽语,不堪入目,不但有失大学生的风范,连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维持住了。这些应该是大学生深以为戒的。
前一篇:班主任:有所为有所不为
后一篇:生命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