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随笔 |
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鞠晨曦
我曾经在校园网上看到一个挽留班主任的帖子,这种事情在大学是不多见的,我想,这位老师到底是凭什么赢得学生的心呢?他是不是可以塑造成一个典型来进行宣传呢?
采访中,这位老师一再坚称自己带班根本没有诀窍可言。他说:“我既没有天天撵在学生身后做警察,也没有制定严厉的班规整肃班纪,甚至学生举行的许多活动,我也乐意做一个旁观者、赞赏者,而不是主宰者,我的主要工作经验就是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谈心。”他的这番话很快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证实。
第一个印证来自同系的其他班主任,他们对我们采访这位老师感到十分意外,因为按照各种考核,袁老师的工作算不上很好,相反,他甚至算得上是最“悠闲”且到岗率偏低的班主任之一。领导对这位老师的评价是有点散漫,纪律性不强。
另一个印证来自03班的同学们。他们之所以敬重老师,主要原因正是老师能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交上了朋友。该班男生潘优说:“老师很喜欢与我们聊天,而且这种聊天几乎不带工作的痕迹,很随便,伊拉克战争呀,网络呀,社会呀,一顿乱侃。我们很少听到他讲那些大道理,我们反而更信服他。”平等地对待学生,体谅学生是是学生信服这位老师的另一个原因,所以许多学生都喜欢烦恼时找老师倒苦水,即使是对学校的某些抱怨也不避讳;如果自己做错了什么,袁老师会毫不犹豫地向学生道歉。
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反映出这位老师的工作显然具有争议性,所以,我们也很难将这个班级取得的成绩归功于袁老师一人。校长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好自己应该干的那些工作,同时又不能去干那些不该干的事,这句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就是这位老师的带班之道,这种带班方法是否适合所有的班级,可能有待证实,但是,它在特定的这个班级产生的效果,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的。
前一篇:奇特的人体
后一篇:关于校园网络的讨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