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决策者重新关注物价问题是从2010年11月份开始的。从统计数据看,2010年8-11月CPI环比逐月加速:0.6% 、0.6%、 0.7%、 1.1%,11月份CPI环比增长年率已经超过13%,这不但远远超过央行确定的3%的目标,也远远高于一些经济学家认定的5%的最高值,甚至是比较严重通胀的标准。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的导向明显出现变化,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将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货币政策的方向由“适度宽松”调整到“稳健”。随后出现了“三率”齐动:利率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汇率升值加快。
尽管去年11月份之后,三率齐升,并采取了行政的方式遏制物价的上涨,使12月份的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2011年上半年的物价走势依然十分严峻。因为连续四个月的高环比,已经将2011年上半年的翘尾因素变得很大,1月份就达到了3.6%,1-7月份翘尾大体在2.4%-3.7%之间波动,如果2010年下半年新涨价的态势延续至2011年上半年(从统计学上讲,新涨价因素过渡是平滑的,不会出现数据突变),保持在3~4%的水平,2011年上半年CPI将会直接挑战6-7%的高位,数据观感上对中央银行构成很大压力,诟病之声会接踵而至。尤其是1、2月份的 物价数据应该都在6%以上,使物价问题将成为“两会”的一个主要热点问题,因此,估计在1月份数据出台之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上调。从时点上看,1月份的数据公布时间恰好在春节之后,为了使货币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选择在春节前行动比春节后要好。
1月25日,印度央行加息,使我国在春节前加息的概率进一步提高。
如果上述推理正确,那么,在紧缩背景下资产价格将会明显受压,股市难以有好的表现。但此时的香港市场会与内地A股市场表现不一致,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会刺激国际资本关注H股。
假如在1月份数据出台前后没有紧缩货币的措施出台(尤其要关注加息),则表明政府决策者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在上升,此举会刺激老百姓对货币贬值的担忧情绪,储蓄存款加速向股票及楼市流动,资产价格会与物价一起上升。这样的结果并非不可能出现,1月13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认为当前的物价水平在30年来并不属于高位,30年的平均物价水平是5.6%,只是最近10年来物价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下降了。言外之意是要增加大家对物价的容忍度。
另外,近期股市的下跌可能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这里需要关注两件事情,其一是最近国外股票市场的波动加剧,如孟加拉股票市场出现连续大幅度下跌,导致了游行示威的居民;其二是温总理在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宏观调控要兼顾资本市场的稳定”。但笔者认为,最近的股市下跌主要表现为小市值股票的价格回归,蓝筹股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对货币政策决策的影响还比较小。
政府究竟对物价持何态度?从货币政策的操作就可以知晓。如果在1月份物价数据公布前后采取加息的措施,并对贷款采取严格控制,则表明控制物价是动真格的,股市不会有好的表现。反之,采取的是提高对物价上涨容忍度的方式,则资产价格不会差,与通胀有关的股票会有好的表现,有色、煤炭、房地产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究竟政府选择什么思路,我们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