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德勒:2011四大皆空

(2011-09-12 10:14:28)
标签:

网球

费德勒

美网赛

德约科维奇

atp

体育

分类: 评论·话题

费德勒:2011四大皆空        相同的赛事、相同的轮次、相同的对手、相同的五盘大战、相同的错失两个赛点落败的遗憾方式,甚至,连决胜盘5比7的比分都如此相同。


         原来,历史真的会重演。那些来自电讯社的记者们,简直可以将一年前美网半决赛后稿件的导语,直接拿出来再用一遍——“五届美网赛冠军费德勒半决赛中浪费两个赛点,在一场惊心动魄的五盘大战中被德约科维奇强悍击败。”


         要说不同之处,当然也有。一年之前,德约是在自己的发球局中挽救的两个赛点,他几乎是闭上眼猛抡回去的两记正手击球,拯救自己于落败的悬崖边缘。而这一次,他则是在费德勒的发球局中决胜盘5比3小分40比15领先时完成的这一壮举,依然靠正手,只是不同的是,挽救第一个赛点凭借的是他一记满座皆惊而费德勒只能无奈摇头的正手大斜线接发球,而挽救第二个赛点,则凭借费德勒正手击球挂网后的失误。


         再让我们试着脱离这场比赛,站得更高一点,你会看到,当费德勒一年前来到纽约时,他仍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高手,一年的光景,他已缓慢滑落至第三,而他也已年过三十。与此同时,这是德约科维奇作为头号种子征战的首项大满贯赛事,而他的表现堪称不辱使命。这是“四巨头”中最年轻一员对最年长一员连续两年在纽约挽救赛点后完成的虐杀,我们的头脑中不由浮现出这些关键词——变局、交接、更新换代……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曾赐予你最多荣耀的地方,往往也会转而带给你最大的苦痛。费德勒曾在2004至2008年成就美网五连冠霸业,而过去三年里,他在这里却是噩梦连连。除了连续两年手握赛点而无力进入决赛之外,2009年对阵德尔波特罗的决赛中,他距离冠军也曾仅有两分之远。


         当历史重演时,总有与前一次发生时相似与不同之处;但这一次历史的重演,却创造了一项新的记录——自费德勒在2003年温布尔登赢下人生首个大满贯桂冠,九年以来,这是他首次单赛季在大满贯赛事中四大皆空。瑞士人的上一个大满贯桂冠来自于去年年初的澳网,人们对他的第17个大满贯头衔已等得太久,人们甚至越来越怀疑,他终究还会不会有那第17个。


         费德勒赛后仅15分钟就出现在了发布会现场,他承认这场令人失望的比赛让他很受伤;尽管在发布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是刻意表现出大度的样子,但类似“你是说真的么?”以及“拜托”之类的口头语,还是显示了他的郁郁不快。只有在问及大满贯空手而归的赛季时,他才表示:“这是个好问题,我今年在四大满贯打入了半决赛、决赛、八强和半决赛,我应能在其中的一两项中走得更远。但这确实是艰难的一年,我在赛季的关键时段遭遇惨痛的失败。”


       随后费德勒还表示,2011赛季零满贯只会令他对明年年初的澳网赛更加充满渴望,可是,当他在过去的七项大满贯赛事中偃旗息鼓时,他难道不都曾表示对其后的大满贯赛事更充满期待么?


       有趣的是,对于德约科维奇面对赛点时的那记正手接发球搏杀,两人都以“幸运”一词来总结。费德勒甚至表示,他对于在赛点重压下采用这样的打法难以理解,但不少球员确实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面对困境时学会了以性命相搏,但那从来就不是他打球的方式。费德勒的方式就永远是正确的方式么?这场比赛给出了答案:未必。来自德约科维奇的解释:“我也不知道球是怎么打中的,但当你面对罗杰时,你只能冒险,否则只会输球。”


      在今年的温布尔登赛之前,费德勒在大满贯角逐中两盘领先的情况下总战绩为178胜0负;但过去的连续两项大满贯赛事,他却都以先胜两盘后被扳回的最惨痛方式输球。唯一不同的是,费德勒说,这场比赛中他的表现,起码比两个多月前温布尔登八强赛中面对特松加时还要好上一点。


      可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运气来解释。正如德约科维奇的频交好运,最好地说明了他的能力与野心;而费德勒连续在大满贯赛事中与运气背道而驰,也是他统治力下降的最好证明:年龄渐长、移动趋缓、掌控力和内心动力则双双不足。


      2011赛季,终于成为费德勒大满贯征服史上一处刺眼的空白。他是就此空白下去呢,亦或是,2011只是暂时断档的一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