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已去到过多少个大满贯,也不管未来我还会多少次地去往大满贯赛场,第一次,总是最令人难以忘怀。2003年美网赛,就是我的第一个大满贯。
彼时,我在美国留学已满两年。完成了论文答辩,宣告我研究生学业的终于结束,也意味着我回国的倒计时开始。那么,就去纽约看一次美网赛吧!作为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也以这段旅程作为美国之旅的终结。
当然是穷学生的旅行方法——买凌晨出发的最便宜机票,托朋友帮忙住进位于皇后区的新华社纽约分社招待所,一天房费只需五六十个美元;我还以国内媒体的名义申请了赛事的采访证,可以省下不少球票钱。
我当时确实也坚持给国内的媒体写稿,两年多的学生生活里,我在国内挣得的稿费,帮助我支付了一趟趟旅行,加州、雷尼尔雪山、美国东岸以及黄石公园。我的手头也比当时的大多数中国学生宽裕一些,有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是唯一安装了有线电视的中国留学生;每逢姚明的比赛,总有其他中国学生上门观看。
当然啦,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在给国内的媒体写稿,连稿费标准这么多年来都没怎么改变;而当时来我家“蹭”电视看的中国朋友们,如今很多已在微软或谷歌这样的公司工作,住着豪宅,喝着没有毒的牛奶。
那一年在纽约的那大约十天里,每天一大早,我就坐地铁两三站路去法拉盛公园。新闻中心里总是空荡荡的,因为中国和美国东海岸之间整整12小时的时差,我必须很早到达给国内写稿;这也是日后我很怕再去美网赛的重要原因,时差痛苦加上工时太长。
可在当时,我却只有第一次亲临大满贯赛场的兴奋与新鲜。写完稿件后,我愿意在球场里待上一整天,一直看到夜场比赛差不多结束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中央球场的那种震撼感,那可是能容纳近两万四千观众的超大型球场,似乎只有这样的规模才能与纽约这座大都市相配。即便我后来走过了越来越多的赛场,我仍记得当年刚刚走进美网中央球场里内心里的那一声——“哇!”
就像我一直觉得的那样,大满贯赛事的最大乐趣,并不在中央球场,而在熙熙攘攘的外场之间。记得我当年观看了纳芙拉蒂诺娃的训练,我写过那么多次她,却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女金刚。另外,恩奎斯特、施耐德、伍德福德、沙尔肯、马力斯和拉潘蒂等球星,都被我收在了镜头下。
那时候,中国网球在世界网坛几乎还是空白,新闻中心里也没遇见有国内来的同行。不像如今,哪一项大满贯赛事中,中国记者都可以组成一支小分队。为了备战雅典奥运会,中国球员当时刚刚开始出国参赛,我观看了一场彭帅的比赛,对手是当时同样出道不久的加拿大姑娘沃兹尼亚克。我还和来参加青少年赛事的孙胜男聊了一会儿,那几乎是我第一次和中国球员接触。几个月后,她和詹咏然搭档在墨尔本赢得澳网青少年组女双桂冠。一年之后,中国网球在雅典实现了金牌奇迹。
事实上,那并不是我第一次去纽约,一年前的暑假,我和太太已经去玩过一次,作为美国东岸游的重要一站。出于对陌生纽约的恐惧,我们很丢脸地是参加的旅行团。写这篇专栏之前,我问她:“那年一起去纽约,你还记得些什么吗?”她想了想答道:“我记得在华尔街和大部队走散了,一路狂奔才终于在码头追上了大家。”
是的呢,我也常常觉得,旅行中的不快和不顺,往往成为日后印象最深刻的美好记忆。“那么,那年我一个人去纽约看美网赛,你又记得些啥?”“我记得凌晨三四点钟开车送你去飞机场,然后,我一个人去24小时的超市买菜……”
published @ 《网球俱乐部》杂志2011/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