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斗蟋蟀的故事

(2008-09-11 07:53:48)
标签:

杂谈

斗蟋蟀的故事 

  蟋蟀——上海话叫才绩。为了让北方的朋友弄懂、看懂,本篇就用国语描写这段故事。

 

   秋高气爽,当节气过了立秋之后炎炎赤日褪去了高烧,人们终于看到了摆脱高温桎梏的希望。不过秋老虎将继续逞威,使人们感觉中午时分还恍惚不定、想象流汗什么时候为止?

随着秋天的脚步慢慢临近,早晚的温度还是蛮惬意的。

 

   夜色笼罩大地之后,繁星开始在天际出现。夏末初秋的天空是一道风景线,假如是天文爱好者的话,你可以随着自己的眼睛去寻觅星座。然后比对人为界定的祸福旦夕八卦猜测自己的命运。而大部分人都是看着灿烂的星空飘溢美好的梦幻,寄予自己明天最为朴实的希望。

 

   最为动人的是夏夜一条白色的星云构成的银河,壮观地划破长空,叙说了更多的故事。对于我来讲银河再也熟悉不过了:西南方向五颗亮星组成的天鹅座正展翅向北斗星座飞去。而在东南一颗孤独的亮星和两边两颗弱星组成的天鹰座是苦难悲情的星座,最亮的星就是传说中牛郎星,正乞求天鹅能够带他飞越银河。在西北方向的天琴座,那颗闪闪的亮星就是凄楚的织女星,遥相眺望银河南岸的牛郎和一对子女,她被被天鹅携着去了银河北岸。如果你还觉得星空看的不过瘾,那么就看在天涯北角由七颗星组成一个星座,那座星座就是独霸夏秋夜的大熊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勺子星座。附近还有北极星拥有的星座——小熊座!这夏夜有浪漫顺口溜来说:“天鹅携天琴,牛郎追织女。小熊斗大熊,勺子指北斗。”

 

   接着到了秋天夜空,五颗亮星组成的英文字母“W”为仙后座,英仙座对峙仙女座,仙女座却骑在方块图形飞马座上洋洋得意。天鹅座在旁边盘旋。在南方有南鱼座、波江座遥相呼应。又有一句顺口溜呼之欲出:“仙后骑飞马,南鱼跃波江。”

 

   看来天上有仙境、人间有美景啊。

 

   数不清的星星隐藏了数不清的激情、爱情、悲情神话和人间故事,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不要小看这些星星,衣羊船长过去就是靠这些星座勇闯四海,横渡重洋,来到陌生的彼岸,再在星座的导航下回到祖国,回到上海,回到家乡,回到家人的身边。

 

   在舒适的秋夜,晚餐后当我依偎再也没有摇摆的沙发上处于半眠状态时,小区绿地中传来了热闹虫鸣声,一声声紧一声虫鸣带给我非凡的享受。织织的叫声是西边河沿芦苇丛中躲藏的织布娘,歌声嘹亮,仿佛夜幕就是她表演的舞台。还有油葫芦浑厚的嗓音与织布娘对唱。咕咕咕,低沉的声音是蚯蚓发出的求偶鸣叫,听得人感觉一对爱侣在幽静的地方卿卿我我。不时从草丛内飞出了一对萤火虫,仿佛充当了恋人间的电灯泡。

 

   我走上了阳台,在夜色中静静地聆听。终于我听见了夏末初秋蟋蟀在墙角下面打唧铃,雄性蟋蟀以雄踞天下的傲慢在瞿瞿叫唤,在雌性蟋蟀旁大献殷勤,以博得好感继而占有。在雄蟋蟀唧唧吱、唧唧吱发出暧昧般调情声。夏末初秋的夜晚在田间、在草地、在绿色覆盖的小区,一场旷久不息的昆虫大合唱冲破了人间的宁静,让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参与了虫鸣音乐会。谁也无法逃避。即使个别人抱怨虫鸣声声是噪音、杂音也无可奈何,只能左右摇头。而更多的人认为夜间虫鸣似如催眠曲,听着、听着进入美妙的梦想。于是紫梦、美梦、玫瑰梦,噩梦、惊梦、黄粱梦、还有同床异梦统统登场。所以夏末初秋的夜晚是彩色的,动态的,热烈的,也是温情和动情、悲情混杂在一起了。只要你日所思,夜所梦,身临其境各挑所梦了。

 

   我对于夏末初秋的夜景和虫鸣是非常敏感的,它让我回忆起了童年那一段捉蟋蟀、养蟋蟀、斗蟋蟀的故事。那个故事慢慢地溢上了我脑细胞,仿佛被电脑的鼠标点击,打开了记忆的储存器,在树型排列的程序中我汇聚到了当年。

 

   也是过了秋分后的秋天,离开学校放暑假结束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我搬出了阿奶在去年摆放在柴间里面的蟋蟀盆,倒出成年干土,放好了软硬适度的新土。再将指头粗细的竹子按节锯成竹管,纵向划出一条细缝。还拿了去年上海市区捉蟋蟀人交换的蟋蟀网。当装备完善后就在第二天清晨我拿了一只提桶出现在浜后的毛豆地的水渠边,轻手轻脚地移动,边竖起耳朵听毛豆地内在何处有蟋蟀声音。毛豆地有一条干裂的缝绵延了2、3米长,三迷子(雌蟋蟀,尾巴生了三个剑)在这条缝内发出轻微的求偶声。旋即听到两迷子(雄蟋蟀,尾巴生了两个剑)的声音唧唧吱、唧唧吱迎合声,不一会儿雄蟋蟀发出非常嘹亮:“瞿、瞿、瞿”。

 

   从水渠里提了一桶河水,蟋蟀网衔在嘴唇上,慢慢地将水灌入裂缝。不一会蟋蟀叫声消失,猝然间裂缝中先跳出了雌蟋蟀,接着雄蟋蟀随后跳出,蹦得比它的身体几十倍的高度,弹到了垄沟里。说来也巧,两只蟋蟀一个奔腾的方向正好掉在水渠中,这样它们都失去了弹跳的环境,蟋蟀只能浮在水面上等待束手就擒了。为了不伤蟋蟀,我轻轻地用网把雄蟋蟀网住了。哇!一只被称为歌王的长颚蟋蟀,两只板牙还起劲地撕咬网线,企图越狱逃跑。我知道这是一只上等蟋蟀。连忙把它放入了竹管内,一头抓了一把草塞住。蟋蟀两根头须在竹管缝隙中窜出来,抖豁、抖豁具有非凡的攻击力,还毫无畏惧地发出瞿瞿的抗议声,仰或在关心那只雌蟋蟀的安全。当然那只雌蟋蟀是安全地,我只是把它们夫妻恶狠狠地拆散了!因为只有雄蟋蟀好斗!而雌蟋蟀还得繁衍后代的责任,我不会随便扼杀的,所以雌蟋蟀永远是生态平衡环境下失去了丈夫。这样一个早晨的寻觅,我在太阳竹竿高时分已经在家里了。

 

   我根据蟋蟀的外形起名为虎头将军。在家调养了两天后就和伙伴开始了一场蟋蟀之间殊死搏斗的斗蟋蟀战斗。输赢是双方的蟋蟀盆子。这都是上品的蟋蟀盆,大家都默认这个规定,当然还有一个观察蟋蟀输赢的裁判。

 

   对方也是只硕大体态的蟋蟀攻击力很强,名叫大头。这场斗蟋蟀比赛肯定烽火四起、硝烟滚滚,格杀剧烈,输赢难分。对方带着非常自信的、必胜心态来参与这场蟋蟀战斗的。

 

   蟋蟀是不能放在双方的盆里斗的,而是在第三方的盆里斗的。所以先要把自己的蟋蟀放在此盆中熟悉,也叫暖暖盆,用奥运会的语言说,就是做上场的热身准备。斗蟋蟀的草须也是第三方的,参与双方各取一根。裁判验证了双方参战蟋蟀的体形、外表、特征后方认为可以开始比赛了,并约定蟋蟀斗到有一只不敢恋战为止,逃跑的蟋蟀为输。好了,规则制定了,争斗的“鸟巢”也备妥了,这个程序看来不亚于目前的奥运会规则。

 

   斗蟋蟀的战场在新村的弄堂内,几只老母鸡正在附近觅食,动机不纯地窥视斗蟋蟀。

周围也围了很多小伙伴,都在捏了鼻头看好戏。当双方准备完毕后,我首先把自己的虎头将军从网内放入盆内。对方也把大头放入盆内。

 

    我先用草须拨动虎头将军,让它弹弹腿,引逗它发出嘹亮的呼叫声。

 

    对方大头也在主人的挑拨下开始发威(估计人与人之间的争吵也是经过这样过程,挑拨这词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瞿瞿的叫声通过盆子的壁发出了委婉的叫声,盆子如同是一只发音盒。两只蟋蟀把自己的翅膀展开,声音就在翅膀下不断震动发出的。虎头将军张开后在身体上还有一粒乌子,绝对是难得的上等蟋蟀,我也充满了赢信心。

 

    大头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虎头将军也不甘示弱即头对头,张开钳子似的大口扑上去对咬。蹦,用力过猛,双方弹在盆壁上。双方草须再挑拨各自蟋蟀。蟋蟀又开始缠在一起了,大头拳脚打踢,虎头将军牙咬撕打。一会儿两只蟋蟀翻了白肚皮朝天,一会儿又后腿抵盆,借助外力狠压对方。双方都赖皮用足踢,进退滚打3~5个回合,不分胜负。

 

    突然,虎头将军依偎了盆壁开始调头迅速逃逸,大头以为获胜了,调过头面对主人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显得十分得意。我沮丧地看着虎头将军不争气的样子表示认输,也正当大头得意之际。我的虎头将军一个急转身,猛然扑向正在得意的大头。原来虎头将军使用孙子兵法中的缓兵之计迷惑了对方!大头措手不及但素质摆在这里,以不变应万变,连忙怆促迎战。虎头将军抓住机会狠狠地咬住了大头的头颈,使得大头只有招架之力,无还手之力,缕缕后退,想倚仗盆壁找到立脚支撑点。大头也不是吃素的,在屏了一段短促时间后马上翻身猛烈反抗了。虎头将军不甘示弱,两只有力的后腿顶在盆壁,竭力把大头甩出去,不让它的企图得逞,虎头将军的一着谋略占了上风。

 

    双方又在盆内剧烈肉搏。此刻,双方大概累了,互相退出了胶粘状态,在离开一段距离中喘气,养精蓄力,然后再一决雌雄。大头用前脚理了理牙须,虎头将军也擦了擦牙齿,如同猫爪洗脸。数秒钟的停顿后,双方在大声瞿瞿鸣叫后又主动发起了惨烈的进攻。

 

    这下更为精彩,双方牙齿直接接触,互相错咬各自的牙齿。双方的后腿都抵在盆壁上渐渐都弓了起来。突然间两只蟋蟀同时发力,突……,两只蟋蟀如同弓箭一样窜出了蟋蟀盆,在空中划了两个漂亮的抛物线状的圆弧,从最高处落了下来。

 

    说是迟,那时快,就在我和对方还没有缓过魂来寻找蟋蟀时,正在场地上觅食的几只老母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冲了过来,两只蟋蟀还没有登陆,可怜壮士去兮,成了老母鸡的腹中之食了。等我转身驱赶老母鸡时,老母鸡望着我们,得意地发出了咯咯咯叫声。

 

   我气急败坏地拿起了那只蟋蟀盆猛然砸了过去,鸡逃走了。那蟋蟀盆却穿过了人家的玻璃窗户,与玻璃同归于尽,以身殉职,化为乌有。

 

   玻璃淅沥哗啦一阵乱响,碎玻璃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照得我眼花了。

 

    场地上的伙伴们都逃之夭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