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臭豆腐记

(2007-06-16 21:50:27)
分类: 食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位忘年的老友,经常叹道:上了年纪的人,就如使用过久的开水瓶,水垢多了点,就感觉不到新鲜开水的温度了。。。看看在类似北京的簋街和武汉的吉庆街,还有贵阳的合群路上,流连忘返的大多是年轻的饕客。人是容易被食欲左右的动物,与人相似的是兔子,养不好容易给它撑死,给什么吃什么,给多少吃多少。

 

年轻的人固然是喜好各种尝试的,在吃喝方面是最容易找到刺激的,梁实秋先生也是在描述自己孩童时在大街上脱光膀子喝豆汁的文章中,充满着对那年那月那头汗的美好回忆。

 

我在19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臭豆腐,其实我并不是喜欢在饮食上追求刺激的人,亲密接触臭豆腐纯属意外。大约七年前在老家的电视台做了一回节目,是某著名的臭豆腐厂赞助的。录象之前,一个小姑娘忍不住好奇,在办公室打开了一罐那东西,霎时间空气凝固,人人怒目相视,寻找臭味的源头,须臾,小姑娘已经消失无踪,飞到洗手间外的池子边去清醒自己了;一位主编,据说是有心脏部位的老疾,用了大约20秒钟,就趴在了办公桌上,直到节目开始才泪流满面地重新说出一句整话“黑老子……这是……化学武器!”。而富有责任心身先士卒的我,捏着鼻子把“臭源”用塑料袋套好扎牢,扔到了洗手间池子边的垃圾桶里——扔的劲大了点,结果碎在了桶里,于是整条走廊都弥漫了化学武器的芬芳,惹祸的小姑娘被堵在了女厕所里面死活不愿意出来。时间有演员和观众在此地穿梭,大多在咒骂可怜无辜的清洁工办事不力……那日有了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经历,做节目的时候自然深有感触,因收了人家赞助的钱,不得不把那臭豆腐吹成了国粹级的什物,当场感动得臭豆腐厂长热泪盈眶,临了的时候非得赠送给全台职工人手一瓶国粹不可,惹得我们的主编和厂长抱头痛哭,场面之感人,内心之复杂,空前绝后。

 

臭味食品里的知名人士,大概应该是北京的臭豆腐、安徽的臭桂鱼和武汉的臭豆腐干了,也许是名气太大的原因,我一直敬而远之。在某一届全国电视烹饪比赛上,一对海南的母女带来了做配料的腌西瓜皮,才让我晓得了自己未曾涉及的这个领域,有多么的深奥。闻之,其味颇淡,有一点陈年咸蛋的感觉;蘸其汁一吮,方才明白自己的鼻子之前是不怎么通气的;搛一小块略嚼,顿时七窍都被冲开,泪水夺眶而出,努力紧闭了口鼻,用了半分多钟来定神,恰才说出话来,喉咙深处依然有滞连不去,咽之不下的意味。此西瓜皮,俨然是居家旅行,提神醒脑,必备臭品也……2005年,有一同行为《劳动就业》客串了几场主持,有一期的主题是历练人生,艰苦创业,一个小伙子在被淘汰后,现场有一个心愿可以满足,他居然提出要主持人吃一块他最喜欢的北京臭豆腐。在全场200余人众目睽睽之下,主持人只得从了他,闭着眼睛咽了一整块……老天爷,这东西几乎烧坏了他的嗓子,在痛饮了一整瓶矿泉水后,仍不能言,最后是红着眼圈做完了那期节目。

我想,此生还是和臭味无缘最好了。结果最近去了趟浙江的乌镇,又一次遭遇了臭豆腐。殷勤的主人精心安排着我们的一日三餐,家家户户窗头悬着的咸肉使我一度认为此地的口味大抵如此而已。

然而那次乌镇给我留下印象的居然还是臭豆腐。在一座石桥边,颇似民宅的小馆里,主人为我们点了这个菜。同去的同事们纷纷表示兴趣不大,建议换一个,却终究没能敌过人家的盛情难却。十分钟后菜上了桌,那天那席中,姜葱炒西施舌一扫而空,两瓶子三白酒一滴不剩,葱油臭豆腐点了整整两盘,余兴未尽。原来这里的臭豆腐是完全不一样的,白中带着微黄,随意地切成了大块,乍看和普通的南豆腐别无二致,都说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家伙居然闻着都不臭,加上乌镇自产的纯正菜耔油,多撒香葱用急火蒸透,趁热下酒,口感温热,质地如酪,醇厚地弥漫出恰倒好处的菜油香味……把廉价的菜耔油和另类的臭豆腐融合成如此的至味,实在是令人叹服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炒论
后一篇:红樱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