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二:华友钴业

案例十二:华友钴业
2016年上半年
第一步:低买
华友钴业当时是一只新股,上市之后恰逢牛市,但是几个月后牛市结束。因此华友钴业跟随大盘大幅下跌。
当时华友的基本面并不好,2015年净利润-2.5亿,二股东公告减持,三重利空(熊市、基本面大幅亏损、股东减持)下,我判断股价不高。如果从财务上分析,那么净利润、市盈率、毛利率等等,都不便宜。因此我放弃了财务分析法,转而使用“利空”的分析方法。因为利空对投资者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导致投资者不愿意买入,从而影响股票的“需求”。大家都想卖出这只股票,没人愿意买入,也就是只有供给,没有需求,股价自然低。
因为,“供需关系”才是老大。
其实这种方法,涉及“信息处理”、投资者心理、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并不是很有价值,你怎样处理信息,才最有价值。
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方法,是生命逻辑。财务方法看起来很专业、很复杂,其实是属于机械逻辑,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方法。财务分析法,一定看不见深层的真相。
第二步:高卖(竞需分析)
其逻辑依然是新能源汽车,这一点不再赘述。
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锂电池,一开始是磷酸铁锂。磷酸铁锂技术成熟,安全性好,但是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能量密度低。一辆新能源汽车,得先安装一个一千斤的磷酸铁锂电池,占用汽车空间并消耗汽车能量,很不划算。因此在锂电池上,也发生了一个小的“逻辑变革非连续性”,就是使用三元锂电池替代磷酸铁锂。
因此我当时就判断董明珠投资的银隆汽车“钛酸锂”没戏,那玩意比磷酸铁锂能量密度还低,不适合事物发展的方向。
三元锂电池中的三元是“镍、钴、锂”(其实是锰或者铝,不必在意细节,不重要),其中镍最大的市场是不锈钢市场,它原本就是一个产能很大的市场,因此供需变化不大。钴原来是一个小品种金属,市场供需都很小,现在一下子有了这么大的需求,因此其供需变化最大。
因此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股价涨了十倍。
现在,股价从90元跌到了30元,但是其未来的需求依然很大,我个人认为,其现在又一次符合“低买高卖”,未来还会有很大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