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姚鄂梅小说《狡猾的父亲》
(2013-03-06 16:08:23)
标签:
姚鄂梅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 |
分类: 我看作家 |
前几天因为看了姚鄂梅的小说《狡猾的父亲》写了一篇简单的评点文字,因为写得急了,所以,事后自己读过之后感到好多该说的话都没写进去,真是太草率了。想好了,如果有时间还是把该说的话都写进去才对。
这篇小说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作家的写作态度。概括起来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现在,用自己的想法去写现在。在作家熟悉的人当中,可以写的人很多,可是作家为什么会选取“狡猾的父亲”来写呢?其实这当中有一个作家的写作立场问题。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开放,信息密布,各种传闻,各种离谱靠谱的事情都是层出不穷。也就是说,作家可以选择的写作角度很多,很丰富。可是,姚鄂梅所选取的这位父亲,从形象和意味来说,却并不是那么积极的,以从前的文艺观念来说,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中间人物。一位农民,老实巴交地过了大半辈子,老婆死了,孩子大了,留给自己的就是一个晚年,这个晚年怎么个过,这是小说一上来就摆在老人面前的一个课题。老人出人意料地在亡妻的葬礼上就已经开始筹划这件事,到隔壁的保姆介绍所去招募一位和自己搭伙过日子的女人。这是他的第一个选项。他这样选,首先就表现出了他的“狡猾”,搭伙过日子,意味着进到家里来的女人不是客人,而是一位也有责任也要承担一定生活义务的人。这个构想,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免去孩子以及邻居们发出那种妻子尸骨未寒你就另外找人的指责。在中国,对上了一点年纪的人,类似的指责是很普遍的。这位父亲到也没有想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永远都爱着自己死去的妻子的形象,因为,小说写得很清楚,妻子活着的时候,两个人也经常吵架,互相咒对方“不得好死”。他与亡妻之间也不见得就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只是出于一种习惯,一种遵守,而没有发生离婚之类的事情。现在妻子亡去,自然再找一位这也是不必加以伪装的需求。更不要说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事情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了,因此,舆论压力实际上并不大。唯一说不过去的就是这个时间节点,妻子的葬礼还在进行当中,他就已经心有旁骛了。这一点还是不怎么说得响的,好在自己是几个儿子,儿子不像女儿那样敏感,即便是知道了,也不会有什么强烈的反弹。都是男人,难道连这一点都不懂得?所以,这个父亲的“狡猾”在于对形势的判断上。其次,找一个搭伙过日子的,要比找一个嫁给自己的,在成本上在心理负担上要轻松许多。因为合约之间只是强调了“搭伙过日子”,至于这个日子怎么才叫过起来,那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了。以他得社会经验,对方受邀的女人应该是懂得这一点的。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吧。父亲的“狡猾”再次显现。第三,对几个儿子来说,也算是一种很体面的交待。你们的母亲不在了,我总不能就此孤身下去,找一个替代者应该还是在情理之中的,加上有了搭伙过日子的女人,儿子们也可以省去对他得牵挂甚至负担,以他得估算,几个儿子不会提出非议,所以,他才敢于如此快地就出手了。正应了那句话“该出手时就出手”。
以父亲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他这样做完全是没有什么危险和麻烦的。所以,他毫不迟疑地就行动起来。摆在他面前的一个课题是趁着自己身体还行的时候,过几天像像样样的好日子。一个在自己的幸福生活面前敢于行动的人,这就是这个你说他“狡猾”也好,没良心也好,总之自己的选项没有超越社会普遍的伦理,这就行了。这是做父亲心里很安定的原因所在。
几个儿子在自己的选择面前果然表现出了某种大度,他们没有骂骂咧咧地指责自己,只是在赡养费问题上略有龃龉。但是,在老大的主持下,也没有酿成大事。而且最有孝心的大儿子还坚持着要两个弟弟继续赡养父亲,并且也要正确地理解父亲。这一点,是父亲看的非常清楚的。等到看到大儿子还穿了快要破了的皮鞋的时候,做父亲的心里多少也还是有点过意不去,他劝儿子还是看开点,该买的还是可以买,不要那么寒酸相。父子情怀略加透露,够了。
二儿子新找一个对象,尽管做父亲的觉得这个新找的还不如之前的那位,可是,他毕竟也是男人,知道一个男人要是对一个女子失去了性子之后的那种难受,新找就新找吧,父亲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可是二儿子借着新找对象想要挤进自己的家里来,这可是个原则问题。父亲的姿态是不能让步。可是,很快,父亲又找到了一位更加年轻也更加中意的对象了,对这样一个年轻的女人,父亲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担心,别弄到最后跑了,那可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父亲开始盘算怎么才能让这个女人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他的计划是,重新搬回已经离开的农村,一来可以把房子暂时让给二儿子结婚,对外也是一个让社会知道他是一个多么仁慈的父亲。二来一旦到了农村,生活的开销就小了,以他已经享有的“城镇居民最低保障收入”,完全可以把日子过起来。再说了,那个女人到了农村以后,眼里看到的东西也不像城市里那样花里胡哨的了,心思也就安定下来,那样她就会成天面对他这个唯一可以依靠的“丈夫”了,那么他的幸福生活还有什么好愁的呢?父亲对凡是涉及到他未来幸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加以深入地盘算,结果也看的一清二楚,这样他才将计划和盘托出。
就这样他和那个女人一起生活了一年多,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非常安定和舒服。如果父亲之前没有那点“狡猾”,没有那点智慧,他会有这样的幸福安宁的生活吗?看到这里你不得不服帖作家对所谓的劳动人民的狡猾的深入开发的确是非常深刻的,周全的,人道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这样的幸福生活只维持了一年,父亲就患病了,而且还是非常要命的病。一查出来就已经是病入膏肓,无以挽救了。在孩子们来向父亲做最后的告别的时候,孩子们都说父亲之所以生病与他选择回到乡下来过那种连上个厕所都不方便的日子有关系,可是父亲立即否认了这一点。医疗条件再好,还能好过有一个贴心的女人在你身边照顾你?千万别说这样外行的话了。父亲的态度非常坚决。其实,在这个时候,父亲最为得意的选项就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选择了这个老实的女人,即便时间那么短,但是,幸福却是无怨无悔的。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这位粗通文化的老农民父亲足够健全的心智而感到宽慰。
小说写到这里,依然还是保持着不露声色的姿态,小说把最后一击摆在了父亲对几个儿子的遗言上,“忘掉她”,父亲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样一句看上去很无情的话,其实,此时无情胜有情。父亲的真意是,因为我你们几个孩子都承担了够重的负担,现在我走了,我不能让你们接着去背负赡养这个只和我过了一年的女人的义务。你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忘掉她。小说写到这里,一个总是在各种算计中活着的朴实的父亲的形象就此完成,非常完美和结实。
作家所选择的这位父亲,从形象的定义上来说,只能算是一个中间人物,但也就是这个中间人物,正是我们今天时代的一个普遍现象,换句话来说,过去的那种高大全的人物并非是真实的,都是一些想象中的莫名其妙的政治概念性的人物,而我们今天写小说,如果还是张不开自己的眼睛,看不到今天的现实,今天人的感情,那么我们的小说怎么能让人民去喜欢呢?作家这样选择的理由和写作的立场尽管不著一字却显露无疑。
从小说的很多细节的安排上,我觉得作家对小说的布局细节的运用,以及叙事角度的确定都显示了足够的完备的考量,从小说的技术含量上来说,是非常高的,是我们之前很多小说未能企及的,可是在今天,由我们年轻一代的作家完成了这样一种充满周全考量科学构思的创作,我感到这是新一代作家起点高的一种表现,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