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赞《唐山大地震》

(2010-08-03 18:48:17)
标签:

电影

唐山大地震

人性

杂谈

分类: 影视评论

看了《唐山大地震》我倍受震撼。我坐在电影院里就在想,什么叫中国的大片,我想这就是。美国大片曾经制造过无数电影奇观,可是,中国的大片制造的不仅仅是电影的奇观,还有还更有中国人特有的人性的奇观。这让我很受教育。

《唐山大地震》所截取的故事都是我们这代人曾经经验过的。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32年当中,在世的所有的中国人都经验了这两场无比惨烈的地震。电影的故事就取自这两场地震,通过对唐山一家人命运的追索,深刻有力地写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性力量。我之所以要加上中国人特有的人性这个概念,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狭隘的爱国情意,而是从故事的很多细节当中,我们都深刻和具体地体验到了这一点。电影中徐帆扮演的母亲这个角色,对在地震中失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内心当中无比的痛苦,震后她的婆婆和姐姐来要求她去济南躲避,她就因为无法想象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就此彻底失去家园而拒绝接受婆婆的好意。她和儿子留了下来,在祭奠丈夫和女儿的时候,她自言自语地对着死去的亲人诉说着自己还在为他们守着家,惦记着他们。这之后,等到儿子要接她去已经生活好转的杭州的时候,等到儿子要为她购买新建的住房的时候,她都不接受。她的理由是,已经和丈夫和女儿说了那么多次就住在这个地方,现在居然还要搬家,“说不动了”,一句听上去似乎并不合理的话语,道出的却是这位母亲内心当中久积的亲情,她宁肯让自己就活在这样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充满着亲人的世界里也不想去过任何所谓的幸福舒适的日子。这个内心精神的细节非常有力,很深刻感人。

与母亲相同的是,女儿方登对自己在地震当中亲耳听到母亲说还是救弟弟的抉择让她即使生还了也不愿意去面对母亲。她在内心里悄悄地“记仇”了。这样的“仇恨”使得她的性格也变得非常特殊,很少说话,对养父母那样的亲近也很好地表现出多少快乐。而等她自己到了青春的年纪,恋爱之中,因为男友不愿意她未婚先孕她毅然离去,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她留给男友最后的语言是,你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牺牲。这句话使我们隐约看到这个任性的女孩子内心当中所蕴藏着的深刻难解的苦痛。而当她在加拿大看到汶川再次地震的消息后,她毫不犹豫地就奔赴救灾前线,32年来积压在她内心当中的苦痛她总是在寻找着某种解脱,尽管她并不清楚究竟怎么样才能使自己能够解脱。

见到母亲的瞬间她开始明白了,她在内心当中对自己的母亲没有丝毫的仇恨,她只是因为无法接受母亲最后面对生死的抉择时候所作出的选择。而这个时候的母亲明明知道盼望那么久的孩子就要出现了,竟然在孩子到家的时候,只平淡地说了句,“到屋里”。看到女儿的瞬间,母亲给自己的孩子下跪,她内心的诉求是,孩子啊,请你原谅你的母亲,母亲从来没有轻视过你。一个洗净的西红柿作为这32年两个瞬间的见证物,清晰地摆放在女儿面前。看到这里,我们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为这善良却有着曲折命运的一家人感到内心疼痛,更为他们化解内心的作为而深深感动。

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情感就是我所说的中国人特有的人性。

我还要为扮演这个电影当中的几位演员说几句。

徐帆的表演我最为感动,她见到复归的女儿的时候,下跪伸手去抓女儿的动作我认为简直是准确到极点,表现出这样人家这样年纪的人的情感,非常传神,由不得你不信。

张静初这个演员我以前不熟悉,这次看这个电影,对这位年轻演员的表演天才很是赞赏。她的表演高超的地方在于,很多惊心动魄的地方她都表演得很是安静,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加入这出戏失去了她的表现,我想即使是再好的想法,都有可能会泡汤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