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流水帐 |
本茶馆希望是一个干净宽松的空间。
所有带有对别人故意的攻击和侮辱性语言的评论,一经发行,我会尽量删除。
如果一个人,连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和善意都没有,那是没有资格谈人性、谈电影、谈学术的。我希望那些动辄用“妓女”、用”SB“这样词汇的人,在你们自己的院子里撒野比较好。
说真的,我不想鄙视别人,但是,我希望人人能够自重。
前天,我参加了全国电影创作座谈会。全国的主要电影生产、发行、放映机构的头脑参加了会议。我作为理论评论研究者的唯一代表在会议上发了言,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明后天,有时间,我会将相关发言内容要点整理出来。
中国电影是靠我们大家一点一点的努力来发展的,绝对不是靠骂街骂进步的。
骂是最大的无能。
我想起《鬼子来了》的结尾,有时候中国人不是被外国人毁灭的,往往都死在自己的同胞手中。内战思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顺便回答关于“电影形态思维”。
电影常常可以分为纪实类、情节剧类、喜剧类、传记类、史诗类、浪漫剧类等等许多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自己的美学规律,包括结构、风格、视听语言、故事技巧、表演方式、场面调度习惯以及题材,都会形成类型或者形态体系。形态意识,就是对电影形态的这种美学艺术体系的意识。我们在游泳池可以穿泳衣,在大街上,一般不可以;在旅游中,可以穿大裤衩,在讲演中则要穿正装。这说明,人们对所接受的信息是有预先的期待和假定的。而形态也是这样一种假定。许多导演认识不到这种假定,比如,可能在文献性的纪实作品中,加入许多人为的偶然和巧合,就成为了我们常常批评的“假做真时真亦假”。中国电影常常将真人真事拍成假人假事,反过来,拍摄完全虚构的情节剧电影的时候,又过于拘泥于真实、线形因果,缺乏虚构的假定性。所以,电影的逼真不在于是否符合事实,而在于体系是否完整和符合逻辑。正如有的人写文章,也许某些句子好不错,但缺乏文体意识和整体感,于是就完全没有感染力。
不知这样的解释是否明白。
我希望不要再有人用一种杂乱的逻辑故意来断章取义。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付这种行为。我也希望大家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多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不要以抬杠为乐。
当然,我会一如既往地欢迎所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