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后会无期》虽说未曾出现在韩寒出版作品列表,但与《一座城池》相似,因缘某种出由,奔走在未知的旅途。《一座城池》是一场荒诞的青春大逃亡,抖落没有希冀的颓然,《后会无期》貌似一路追寻着什么,却皆如指间流沙无从驻手,《后会无期》在荒诞的地平线远端加入了丝丝微亮,但说到底与《一座城池》都可谓是不可持有的人生碎片。而相比《一座城池》散乱而块状的结构,《后会无期》的叙事要圆润了许多,韩寒在导演这门学问上显然也是下了苦功的,但终因对人生碎片化处理,以及对解构性文本追求而削弱了故事架构。当然,你也可以说是韩寒对结构故事的一种不屑。
《后会无期》节操尚可,主要武器无非段子。段子讨喜,也显得机敏,但用来叙事难度颇高,且韩寒用得略满,几段下来,容易让人摸清他的逻辑——每一个包袱都势必有一个弯角,每一个弯角的弧线类同。韩寒并非“讲段子”的鼻祖,八九十代王朔就曾凭此招搅和了一整个文坛,且成就了冯小刚等影坛大拿。相比王朔的“流氓”,韩寒要矜持得多,且王朔的段子终归是为其叙事服务的,而韩寒的段子更显网络时代碎片的特征,也更符合年青一代的日趋结构而虚空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人公一路西行,一路跨过都市、城镇、高山、丛林和荒漠,为诗意人生取景,也为失意人生取经,韩寒的态度一如主题曲《平凡之路》吟唱:“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
过去的若干年,我们曾经努力掰扯韩寒与郭敬明的不同,效果恰恰相反,他们越来越像。在这场貌似关于青春是非的博弈中,他们几乎一道被推到了青春的神坛,成为这个时代夜空中最亮眼的两颗明星——对,你没看错,是明星,几乎和黄晓明与邓超一样的明星。粉丝的PK,媒体的撮合,加上公知们的叫骂,大家虽协力不齐心,却都成了“帮凶”,让他们最后一如国美与苏宁,麦当劳与肯德基依偎并存。正因如此,当郭敬明的《小时代》以“脑残代言”的身份见诸于报端,韩寒的电影犹箭在弦,已不得不发,而韩寒适时出手,果然不负众望。
《后会无期》和《小时代》,说白了就是同一个时代两种绝然不同的表达。郭敬明消费集体虚妄,并对一切可能性的商业元素精打细算,聪明到相当境界。韩寒挖掘非典型自我,尊重生命个体由内而外的存在,同时也是网络时代语言和精神表达。郭敬明在纸醉金迷中沉醉不醒,韩寒在荒芜中拿捏碎片式的幻灭。在文本和运镜的层面,韩寒完胜,且不失情怀和个人姿态,在利润最大化方面,郭敬明显得更是行家里手,因为他豁的出去,脸上挂得住脂粉。
然说到底,韩寒和郭敬明都仅只是在自己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实现了视觉转化,身份变得越发华丽,商业价值越发闪亮,电影作品并没有走出小说水准太远,均未能实现在导演这条路上另一种人生飞跃。尽管如此,《后会无期》仍旧是张艺谋《归来》之后完成度最高的一部国产片,而《小时代3》则是五月以后商业价值最高的一部国产电影,此前除了《分手大师》莫名其妙赚了个钵满,已被好莱坞大片挤压得难以喘气。偌大的影坛沦落到要由戗行作家来救市的地步,生产力的匮乏可见一斑。郭敬明虽然在商业电影的道路上先行起跑,并貌似一度甩开韩寒,但韩寒不甘示弱,转眼在创作品质上一步赶超,两人又戏剧性地回到了同一赛道。过去人们说他们“恩爱一对”,那是相当严重的调侃,如今看来,他们当真是瑜与亮的双生花,谁也别想摆脱彼此。“80后”双子星奇葩共同照耀的时代正式来临,时代夜晚的二重奏正式奏响。
【2014年7月27日《京华时报》】